真相:甲午赔款总数是否比庚子赔款总数还多?( 二 )


辛丑条约(油画)
庚子赔款根据《辛丑条约》,赔款总额为关平银4.5亿两(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 。约合当时的3.33亿美元、或6.3亿日元 。因为清政府根本无力一次性偿还,所以约定分39年还清(这与甲午赔款不一样,由此产生了巨额赔款利息),年息四厘,本息共计高达9.82亿两(982,238,150两) 。此外,各省地方赔款22,272,708两银,实际支付额为16,886,708两银 。庚子赔款本息合计超过10亿两 。这里有一个问题,甲午赔款本金是2.315亿两,没有利息 。而庚子赔款本金4.5亿两、利息5.32亿两,明显超过了甲午赔款 。所以,庚子赔款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一笔战争赔款 。
庚子赔款即便是分39年偿还,清政府也无力承担 。为偿还庚子赔款本息以及由此而举借的外债,成为清政府长期而沉重的财政负担,且有逐年加重之势 。以各省(关)按年摊解的借款本息数额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1056万余两,二十二年为1746万两,二十四年为2246万两,二十六年增为2496万余两,二十八年高达4772万余两 。到宣统三年(1911年)预算,支出更高达5641万余两(当然这些款项也包含为支付三次借款本息而承担的数额) 。除了各省摊派和增加税赋,清政府还想再次举债应付赔款 。经过各国的讨价还价,由清政府发出四厘利息债券,分三十九年偿清 。按分摊数额交给各国收执,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 。这样,各国就通过债券将赔款转化为外债 。
为什么不直接借款给清政府呢?一方面是高息借款各国往往要附加政治条件,会加剧列强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 。另一方面1900年时候清政府的财政状况、统治基础远远赶不上1895年 。列强害怕因为掠夺太多会导致中国动荡加剧,甚至丧失清王朝的统治,最终影响到列强在中国的利益 。
如此高额的赔款和外债,由此带来清政府对内残酷的压榨和盘剥,终于导致清王朝迅速垮台 。而后来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继续偿付清政府积欠下来的剩余赔款额(从现代国际法的角度看是无效的)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协约国参战,作为战胜国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俄在1920年宣布放弃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 。美、英、日、荷四国部分的庚款余额则改订偿付办法 。到了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停止对日赔款 。随着英美等国与日本矛盾尖锐,再加上中国确实也无力再支付赔款 。于是英、美等国于1938年纷纷停止“庚子赔款” 。
根据江海关档案和旧海关“债赔各款专帐”,以及《辛丑各国和约》“附件十三·还本息表”(1905年7月至1911年)等资料逐年核算,庚子赔款的实际支付值为关平银6.66亿两(668,661,220两) 。内含赔款原额、实际补息数额、镑亏数额等项 。扣除美英等国退款等,实际支付赔款数额大约为5.76亿两,约占总数的58% 。
之所以出现甲午赔款总数七亿多竟然比庚子赔款总数五亿多还多这样的说法,我分析原因就是将甲午赔款和由此产生的三次借款两种不同款项算在一起,而庚子赔款仅计算到1938年实际支付的赔款数额又扣除美英等国退款、而且没有计算为偿还庚子赔款本息由此举借的外债 。其实甲午赔款和庚子赔款比较来看,无论从是本金利息还是从由此衍生的债务,中国因为庚子赔款而丧失的权益和承受的苦难都要更深重一些 。因为庚子赔款并没有完全支付,所以使人容易以为庚子赔款从数额上要比甲午赔款少 。这实际上是计算方法的不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