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盂兰胜会


潮人盂兰胜会

文章插图
潮人盂兰胜会潮人盂兰胜会,又称“盂兰节”,民间称为“中元节”、“鬼节”、“麻谷节”或“七月半”(即农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是祭祀祖先、祭弔孤魂的日子 。香港潮籍人士约一百二十多万,因香港潮人(指潮汕人、潮州人)思乡念祖之心深切,即举办一年一度历时一个月的中元节,举办盂兰胜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整个香港最隆重及大规模的民俗活动 。
潮人盂兰胜会包含了传统民俗文化、宗教习俗,又蕴藏了华侨、移民及香港发展的历史,是香港本土传统文化活动的特色 。潮人盂兰胜会的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包括烧街衣、盂兰节忌讳、盂兰节神功戏、大士王、平安米、福物竞投等内容 。各街坊的戏台,以潮剧演出为主 。盂兰胜会期间,捐赠资金、粮油和艺术品,力促胜会圆满 。盛会结束,举行拍卖“福物”活动 。所谓福物,皆为供于神案上祭祀神灵之物,包括金银饰品、玉石陶器、花木盆景和食品酒类等 。潮人的盂兰胜会分布在香港岛、九龙 半岛和新界约六十多处地方举办 。
【潮人盂兰胜会】2011年,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潮人盂兰胜会
类别:传统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
地点:香港岛、九龙 半岛和新界约六十多处地方
开放时间:农曆七月十五日
遗产级别: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批准文号:国发〔2011〕14号
批准日期:2011年5月23日
项目编号:1197Ⅹ-122
申报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 
演出内容:以潮剧演出为主
简介盂兰胜会这一传统是由潮汕人带到香港,所以称为潮人盂兰胜会,在香港已延续上百年 。
潮人盂兰胜会

文章插图
潮汕每年农曆七月这一个月,盛行“施孤”民俗活动 。清《海阳县誌》便有“七月赛盂兰会,谓之施孤,又曰普渡”之记载 。“施孤”民俗活动一般为:农曆七月初一日下午,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口置放各式各样食物,焚香遍插每一种食物,并焚化纸锭,冥衣冥镪,俗称拜“开狱” 。民俗认为这天地下阎王把 阴司地狱里的孤魂饿鬼统统放出来,象徵施孤活动的开始 。施孤的彩台,俗称孤棚,在这里拜祭的祭品,祭后则散发给穷人或让人抢夺,俗称“抢孤” 。由来
潮人盂兰胜会

文章插图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 。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 。“盂兰”在梵语中是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 。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也是纪念佛经中救母出地狱的目莲,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节逐渐与民间的鬼月俗信相互融合,成为了一个内涵和节俗丰富的集祭亡、祀鬼、解难、赦罪为一体的盛大的传统民俗节日 。在潮汕、福建和我国香港地区广受重视,尤其是香港的潮人盂兰胜会更是盛况空前 。会场布置盂兰胜会的会场,由数座竹棚组成,以长竹挂起灯笼的幡,作为引路灯,让孤魂野鬼前来享受贡品 。第一座是主坛,佛教的称为“正坛”,道教的则叫“三清坛”,僧尼在坛中三日三夜不停诵经,以超渡亡魂;第二座是“天地父母棚”,用以供拜天地父母,棚内有各种奉神的灯饰和礼品,其两侧设有办事处及会客处;第三座为“大士台”,设有一座纸观音化身的青面獠牙“大士像”,用以镇摄鬼魂 。还有一个用蓝色和白色布置的“孤魂台”,用来接引孤魂脱离地狱之苦 。最后是最大座的戏棚,上演各种剧目的神功戏,主要是潮剧,免费供市民欣赏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