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最高分国片,不必捧杀 中国之最及国片( 二 )


因为爱情本身就是无形的,没有标准的 。
它可能像老马夫妻一样平淡、日常 。
也可能像胡昆汀与贾梅怡一样狗血、荒唐 。
陈建斌说过:
「真正的爱,会让你体会到生命的欢愉 。」
他想让观众一次性看到,爱情的各种面相 。
它不止有美好的一面,还有不安、苟且与背叛 。
真正的爱,是两个人在经历人生磨难后,依然能相视一笑的默契 。
所以,影片中最后存活下来的感情关系,只有老马与金财玲这对最接地气的情侣 。
导演借这对夫妻的感情,传递了一种价值观:
「油盐酱醋茶的守护,是最伟大的爱情 。」
爱情故事,总是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它承载了人性、欲望等等普世话题 。
但为什么,《第十一回》还是遭到了猛烈的差评?
因为它大量使用了抽象的形式和隐喻 。
首先是形式,影片分为10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很多舞台剧化的意象表达 。
它们打乱了影片的叙事节奏,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更加意识流,反而没有那么写实 。
干说没用,鱼叔放几张动图,大家来猜猜是什么意思 。
看懂了吗?
第一张图,在表达人物寻找的状态 。
第二张图,在放大感情背叛的代价 。
第三张图,在营造男女之间的暧昧 。
这种利用光影、道具、肢体语言,来强调情绪的表达方式,在舞台剧里十分多见 。
演过多年话剧的陈建斌,对此驾轻就熟 。
可问题是,普通观众并不熟悉这样的形式,难免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
这便产生了观感和理解上的误差 。
甚至会让观众觉得这部电影矫揉造作,有装X之嫌 。
在豆瓣给出差评的网友,基本都在吐槽这一点 。
说完了形式,再来说隐喻 。
很多琐碎的情节,都被导演塞满了社会隐喻 。
每一帧都是表达,过犹不及 。
比如,贾冰饰演的角色 。
他就是一个工具人,主要为了引出30年前的杀人案 。
出场不到10分钟,愣是被导演填满了隐喻 。
第一次出场,是盘佛珠、念佛经的佛教徒模样 。
第二次出场,则变成了基督徒的打扮 。
第三次出场,又开始说了无神主义论 。
在鱼叔看来,导演的这种隐喻,是在讽刺当下人「有事抱佛脚,没事骗佛祖」的信仰状态 。
讽刺得没毛病,但这跟影片主线有什么关系?
类似的问题,还体现在刘金山饰演的角色身上 。
这是个话剧院保安,主要为了增加老马与话剧团之间的矛盾 。
说实话,就是个走过场、打酱油的存在 。
但导演偏偏要安排他跟老马吐槽话剧团领导 。
狠狠讽刺了一把官场潜规则 。
还是那句话:
讽刺得没毛病,但这跟影片主线有什么关系?
类似的隐喻设计,在片中数不胜数 。
以至于,不少观众都怀疑,导演到底是在拍爱情片,还是在乱炖人生哲理?
这在后半段中更为明显 。
什么职场厚黑学、原生家庭的影响、少女意外怀孕的元素,轮番出场 。
简直是热点话题大荟萃,但每一个都没有深入讨论的机会 。
反倒是拖累了爱情主题的表达 。
随着剧情的推进,导演几乎沉醉于揭露个体与生活,梦幻与现实,虚无与真相 ,真实与讽刺的落差 。
与主线偏离得越来越远 。
不过,即便有以上种种缺点,《第十一回》也绝对不算烂片 。
陈建斌比《一个勺子》更有野心了,表达方式也更生猛 。
他既希望探讨爱情的真谛,又想融合舞台剧艺术,最后还得讽刺社会现实 。
什么都想要,结果就是都什么都做不到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