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


海派

文章插图
海派【海派】海派有多种含义,第一种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第二种指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第三种指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第四种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
基本介绍中文名:海派
代表:中国近代以来最具活力的地方文化
含义: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含义: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
基本介绍海派(上海话拼音:hepa,发音:[hē?p???])代表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具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 。其对中国近代的文化与风气有很大的影响与领头作用 。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中国的文化 。“海派”一词之出典依然待考,一般认为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有关 。海上画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 。后随着上海商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卖画为生 。因从正统文化来看,上海的繁华只是离经叛道,左宗棠便称“海上”为“江浙无赖文人之末路” 。海上画派之名因此得来 。其名声最卓着者为“四任”,以善花鸟、人物、肖像、山水的任熊为首,包括任薰、任伯年、任预 。此外还有赵之谦、吴昌硕、虚谷等知名画家 。随后又有海派京剧的崛起 。海上文坛的兴起又将海派文化推上新高峰 。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6年的十五年中,中国新创文学期刊达57种;其中29种以小说命名,上海独占其中22种 。而当时的北京一家小说杂誌都没有 。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在全中国兴起,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和上海均有很大的发展,其早期骨干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虽在北大成军,但其文化能量莫不起源于上海 。京沪两地在新文化运动的头十年大致平分秋色 。1920年代初的北京,除了文研会,以北大教授为核心形成另外两个着名文学社团 。1924年11月创刊的《语丝》,以鲁迅为主将,集合了周作人、顾颉刚、钱玄同、刘半农等 。另一派是以英美派为代表的胡适集团,由徐志摩、蒋延黻、梁实秋等创办的《现代评论》以自由主义为标榜 。林语堂是一个例外,他没有参加《现代评论》,而加入了《语丝》 。后来《现代评论》的骨干又组织了新月派 。1926年张作霖入京,实行文化高压,大学教授纷纷南下,北京文化界陷入凋零,上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的大本营 。随后伴随着“左联”以及“孤岛文学”的兴起,上海文学界出现了持续繁荣 。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各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属于上海的独特文化 。海派文化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49年以前,上海甚至是远东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 。1949年以后,由于诸多原因,上海的文艺时尚中心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中国大陆地区的文艺中心 。如今,作为中国大陆的时尚前沿,上海市政府每年都会举办繁多的文化、艺术活动 。同时,民间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地兴隆,国际、国内的交流、访问演出不断,是许多国际、国内知名演出团体和文化机构登入中国的首选地点 。名词解析文学中的海派是指区分于鸳鸯蝴蝶派的拥有“现代质”的海派,是指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现代上海人的口气讲述上海故事的文学流派 。作家海派 小说作家主要是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从五四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叶灵凤、曾今可、曾虚白、章克标、林微音(不是京派的林徽因)等初期海派 。二是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刘吶鸥、施蛰存、黑婴、杜衡、徐霞村、禾金等,谓之第二代海派 。三是40年代涌现的后期海派作家张爱玲、苏青、徐讦、予且、无名氏等人 。初期特点第一,世俗化、商品化倾向 。初期海派小说注重商业化,以赚钱为目的 。他们往往以迎合市民的口味而拉开与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文学的距离,单纯描写市民的衣食住行,平庸世俗 。第二,情爱小说成为初期海派作家的主要创作倾向 。海派作家的性爱小说,有反映现代青年婚恋的一面,表现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不乏民主精神 。但他们更多的情爱小说格调不高,往往在他们所追求的爱情幸福之中,夹杂着旧的贞操观念及卑琐的占有欲等陈腐意识,有时甚至粗製滥造,低级庸俗 。第三,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 。初期海派作家能够熟练地运用晓畅流利说我白话语言,注重性心理的描写,有的还尝试运用心理分析手法,变叙事切入的角度,这都表现出初期海派作家的探索精神和先锋性 。代表作品张资平:《飞絮》、《苔莉》叶灵凤:《姊嫁之夜》、《女娲氏的遗孽》、《摩伽的试探》、《明王》刘吶鸥:《都市风景线》施蛰存:《上元灯》、《鸠摩罗什》、《将军底头》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公墓》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评说海派本是贬抑之词,挑起“京海之争”的沈从文等人对海派的定义是“道德上与文化上的”“恶风气”,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拍”相结合;鲁迅则指出:“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文学史研究界有“海派”文学之说,但文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标举“海派”旗帜的创作团体 。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也是色彩各异,既有新文学作家群所排斥的“礼拜六派”,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革命罗曼蒂克”)、“现代派”和“唯美派”,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人 。若从艺术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蛰存、刘吶鸥、穆时英为主要代表的“新感觉派”,他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虚秘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徵 。海派“海上画派”的简称 。中国画流派之一 。形成于近代,即清末上海闢为商埠以后,一些文人墨客从各地流寓于上海,以卖画为生,日久,遂成绘画活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