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有爆炸性物质的现代武器 炸弹


填充有爆炸性物质的现代武器 炸弹

文章插图
炸弹(填充有爆炸性物质的现代武器)简介这类火器是在燃烧性的“霹雳火球”和“霹雳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宋时,人们用竹 篾编製成球形,外糊泥纸,内装火药和瓷片,施放时发出霹雳般的震响 。这更是处于萌芽时期的爆炸性火器“霹雳火球” 。它主要起燃烧作用,但同时可崩射出碎瓷片以击伤敌人 。后来进一步製成“霹雳炮”,是用纸筒做炮管,内装石灰和硫磺等物,燃放时,弹体先射向空中,再降落水中,硫磺和石灰见水便膨胀发火,跳出水面,纸筒随即炸裂,石灰烟雾四散,可迷障敌人,伤及双目 。1126年,金人围攻汴京时,宋将李纲下令施放霹雳炮,击退了敌军 。1161年,虞允文在采石矶大破金兵时也曾用过霹雳炮 。据史料记载,金属炸弹是出自金人之手 。金世宗时,阳曲 (今山西太原)北郑村有个名叫铁李的猎手,专门以捕捉狐狸为业 。他製造了一种陶质的“火罐炮”,下粗上细,罐内装入火药,在细口上装引信 。捕狐时点燃引信,火罐爆炸,所发出的猛烈响声,惊得狐狸慌忙乱跑,都逃进预先设定的网里 。这种陶火罐就是金属炸弹的雏形 。
填充有爆炸性物质的现代武器 炸弹

文章插图
空投炸弹历史大约在13世纪初,金人学会了製造火器,并发明了铁制炸弹,金人称为“震天雷”,宋人叫它“铁火炮” 。这种炸弹用抛石机发射,弹壳用生铁铸成,有罐子形、葫芦形、圆体形、合碗形四种 。其中罐子式的震天雷,口小身子粗,壳厚2寸,内装火药,上安引信 。投掷或发射出去,爆炸声如雷灌耳,弹片炸起,可钻透铁甲,杀伤力相当大 。1221年,金兵攻蕲州时,曾用震天雷轰击,给宋军以重创 。1232年,蒙古兵进攻金南京 (今河南开封),在攻城器械“牛皮洞”的掩护下,挖掘城墙,城上守军开始用矢石反击,毫无作用 。金兵遂用一只“震天雷”沿城墙用铁索吊下,发火后,“其声如雷,闻百里外” 。城下攻城掘墙的蒙石兵连同防护用的“牛皮洞”皆被炸成碎片 。在当时“震天雷”的爆炸威力是十分惊人的 。1277年,蒙古人阿里海牙攻广西,宋将马暨率兵守卫静江 (今广西桂林),三个月后静江陷落,马暨的部将娄钤辖率领250人退守月城,蒙古兵合围月城十余日,娄死守不降 。这时城内因缺少食物,200多士兵难以继续坚持 。娄钤辖便站在城墙上大喊:“我们太饿了,不能出城投降,如果给我们一些吃的东西,我们可以听命 。”蒙古人信以为真,派人送去几头牛和一些米,娄的部下接过食物,又关紧城门 。蒙古人登高了望,只见宋兵忙着煮米、宰牛,各司其事 。吃过饭后,宋兵气力鼓足,便吹起号角,擂响军鼓,蒙古兵以为他们要出战,整甲以待 。只见宋兵拥出一门大火炮,点燃引信后,立即爆炸,声如雷霆,震耳欲聋,硝烟瀰漫,城壁崩塌,蒙古兵近前看去,宋兵200余人皆被炸死,连守在城外的蒙古兵也被震死许多 。足见这种铁火炮的威力之大 。古代人所称的“铁火炮”,与现代军队装备的大炮截然不同,那时的火炮,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大型地雷,形体笨重,其爆破性强,但不具备发射机能 。那时藉助抛石机或人手抛掷,所掷距离有限,而且目标难以準确,多用于炸毁敌方的城防设施,在攻守城的战役中使用最多 。元代铁火炮的製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元世祖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使用过铁火炮 。第一次是在1274年,元军在忽敦等率领下,同日军交战于博多 。据日本《八幡愚童训》记载,元军登岸后,指挥者居高临下,命万人发射短而毒的箭,一时箭如雨下,毒焰弥障 。退兵时发“铁火炮”,声如雷霆 。日本兵被这炮声惊得目瞪耳聋,不知所措 。这一仗打得日军惨败,而元军也因弓矢用尽,不得不退兵 。1281年,元军在范文虎等人率领下再度东侵日本,进攻壹岐、澉浦时,曾发“铁火炮”击败日军,并杀死日将少贰资师 。但此时元军遇到飓风,兵士各自逃生,天灾使士卒陷没10万人 。曾参加过这两次战役的日本画家竹崎季长,战后将亲眼目睹的战斗场面描绘出来,并于1292年汇集成画册,题名为《蒙古袭来绘词》 。其中有一幅是画元军施放“铁火炮”的真实场景,画的左边是元兵,右面是日本兵,中间地上有一只呈炸裂状态的“铁火炮” 。这只铁火炮下半部还完整,上半部已炸碎,碎片飞起,火焰四射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这只铁火炮是两半合成的,就是金人的“震天雷”4种形式之一的“合碗式” 。我国劳动人民在13世纪初创製的两个半壳合铸雷壳的方法,在过了4个世纪之后,欧洲各国才使用它来製造炮弹 。明代的炸弹种类增多,燃放方法也大有改进 。依炸弹质料不同可分为铁弹、木弹、石弹、泥弹等 。铁弹有“击贼神机石榴炮”,它类似现代的手榴弹 。用生铁铸造,形状像成熟的大石榴 。上端留一孔,内装火药和毒药,将药装满大半,再放入一个酒杯,杯内燃火种,用铁盖将石榴炮口塞紧 。炮外壳涂成白色,上面绘成五彩花草 。临敌时,可用手投掷,以炸敌兵,也可放置路旁,待敌人拾取后,动摇火种,立即引爆弹体,炸死敌人 。石弹有“威远石炮”,是一种类似地雷的炸弹,用石凿成,内装火药2斤,小石子100枚,用大石弹塞炮口,外观呈椭圆形,弹壁较厚 。另外凿一火眼安装引线和发火装置,并用蜡封口固定,外接长绳以备拉发 。守城时可置于城下敌人易接近处,野战时放在敌人必经之路上,稍施遮掩,乘敌不备时,拉绳引爆 。泥弹有“万人敌荔枝炮”等 。“万人敌”又称“火罐”,用生铁铸成,每罐装火药及斤,再装入铁蒺藜、碎石、碎铁等物,罐口安装引信,罐外四周有耳,系以粗麻绳,使用时,点燃引线便可随时掷击敌人,爆炸力强,弹片飞及数百步,伤敌甚众 。此外还有木质弹“木炮”等等 。慢炮是一种定时爆发的炸弹,是明朝嘉靖中曾铣镇守陕西三边时发明的,类似现代的定时炸弹 。这种炮的形状像个圆斗,外面涂五彩花纹,就像一个美丽的玩具,内装火药和发火装置,点燃后,三四小时自动爆炸 。当敌人经过时,将慢炮放置路旁,待敌人拾取后,相互观赏时,突然爆炸 。这种慢炮,在晚清时也有人製造,名叫“手捧雷” 。清朝鹹丰初年,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参与镇压太平军,听说捉到了胡以旸电,便让他回去招降其兄胡以晄 。赛尚阿让当时的兵工专家丁守存特製了一个装有炸弹的木匣,假称有一封信放在匣子内,让胡以晄交太平军首领 。这种炸弹便是“手捧雷”,一启匣立即爆炸,十分灵便 。在明代除了使用各种炸弹以外,还有许多爆破器材 。通常用管状、桶状物装入烈性炸药,引爆,用于攻城炸船等战斗中 。爆破器材直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仍是攻克敌人碉堡、坦克、防御工事及桥樑、铁路等的重要武器 。也许,今天的青少年们还记得战斗英雄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事迹,他手中托举的炸药包就是一种爆炸力极大的爆破器材;还有《英雄儿女》电影中王成手握的爆破筒 。儘管那时的爆破用器还很笨拙,火药成分也不够精纯,往往需用很大的药量才能发挥巨大的爆破力,但在当时战场上也曾大显神威 。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统帅数十万将士挺进四川,先后用爆破城墙的攻势攻克重庆和成都 。张献忠在攻重庆时,以他的足智多谋,命令部队“多穿地道,四面攻城”,待地道掘至敌城墙下时,“灌以火药”,然后点火引爆,一声巨响,轰开了坚固的重庆城墙,大军从炸开的缺口攻入城中,活捉了瑞王 。紧接着起义军进逼成都,成都防守严密,城墙高大坚厚,城上守军3万 。起义军几次强攻,均被击退 。张献忠决定用炸药爆破城墙 。他命令部队砍伐数丈高的大树,剖开树干,掏空树心,装满炸药,然后两半树干合拢一体,用绸布缠紧,外糊泥浆,製成巨大的爆破筒 。当这种高与城楼平齐的爆破筒伫立在城外时,明军个个吓得目瞪口呆,魂不守舍 。张献忠又令部众从城北掘通穴道,埋上炸药 。準备停当后,一声令下,城墙炸裂,声如雷霆 。成都城大爆破可以说是世界爆破史上的新纪元 。明末另一位着名的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是位爆破能手 。1642年,起义军第二次攻打开封时,大顺军在开封城东北角挖掘了长10丈、宽1丈多的大穴道,里面装满火药,放入三四条4丈多长的引信,然后引火爆破,崩塌城墙 。据明代兵书《武备志》《火龙经》记载,有一种专门用于炸敌船的火药桶 。即在木桶中放粗缓火药5斤,上面覆盖一层薄沙土 。临用时,取无焰火炭二三块放在粗碗内,覆以薄灰,平放在桶内的沙土上,轻轻将桶加盖加闩,投掷时,须双手平举,轻抛出去,落到敌船上顷刻爆炸 。这种火药桶不装引信,只要桶碰及目标,碗内火炭打翻,便可引爆桶内炸药,使敌人没有时间拾起来掷回 。另外明朝还使用一种水上爆破艇,名叫“子母舟” 。在母舟的后部只有两边帮板,腹内空虚,后藏一小舟,通连一处,亦有盖板,用来掩蔽人 。母舟舱内贮满火药、纵火器具,船头两掖钉满狼牙钉,当与敌船靠帮时,用钩拒搭住敌船,拴上缆索,将母船发火,与敌船共焚,爆破手乘子船返回 。后来又经改进,创製了更为灵活的联环舟 。舟长约4丈,外面看像一只船,分开则为二只舟,中间以环联结,前半部船舱盛火器,船首钉满“大倒须钉”,遇敌时,猛撞敌船,大钉钩住船,然后点火,解脱联环,乘后半截返回 。集束炸弹集束炸弹是把许多小型炸弹装在一起齐投或连续投掷的炸弹,又称子母炸弹 。用于攻击集群坦克 装甲战斗车辆、部队集结地等集群目标,或机场跑道等大面积目标,具有较强的毁伤能力 。集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綑扎式的,把多颗小炸弹按一定排列捆在一起,挂在机翼或机身下;另一种是弹箱式的,即把许多小炸弹装在一个弹箱内 。弹箱又分两种 。一次使用的弹箱从飞机上投下后,降至一定高度,在空爆装药作用下解体,抛撒出子炸弹;多次使用的弹箱不投下,子炸弹从弹箱抛出,飞机返航后可于弹箱中重新装弹 。构成集束炸弹的小炸弹又称子炸弹,根据作战任务的目标,有杀伤子炸弹、反装甲子炸弹、反跑道子炸弹、撒布式地雷等多种 。一颗集束炸弹的子炸弹数,少的几颗,多的几百颗,但是,集束炸弹中众多子炸弹散布到周围后,有百分之三十的子炸弹不能正常爆炸,在爆炸后的几年里会对数平方公里範围内造成巨大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