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府城


泽州府城

文章插图
泽州府城【泽州府城】泽州府城,也称晋城老城 。晋城市古有建兴、泽州、泽州府、忠昌军之称 。地处山西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山西东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和传播中心 。
晋城市主城区所在地为在古泽州府首府所在地,即原来的泽州府古城,该城初建于唐高祖元年(618),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泽州府城
地理位置:山西东南部,晋城市主城区
历史地位:泽州府首府
历史沿革:1400多年历史
历史沿革晋城市区所在地为在古泽州府首府所在地,即原来的泽州府古城,该城初建于唐高祖元年(618),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泽州府古城,唐初为建州治所,贞观元年(627年)为泽州州治,后历经宋、金、元、明数代,至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直隶泽州昇州为府,其府治设于凤台城内(即现在的晋城市城区),直到清末 。原来的古城墙高大,护城河宽阔,据《泽州府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以砖筑城墙,城周为九里三十步,城内面积约1.6平方里 。弘治正德年间相继修葺,至光绪时,城周仍九里三十步,城墙高三丈,厚四丈余”,有“列雉一千二百三十七,城楼七,角楼四,敌楼二十三,营坊六,兵洞三十九,将台三,炮台三十六”,护城河“池宽二丈余,深亦如之” 。整个古城形状完善,结构严谨 。现在古城早已经不复存在,其绝大部分古建筑也在抗日战争中遭到毁坏,城墙则在1945年内几乎全部拆除,只有城北的余气桑存的古书院、水陆院扎货市场包围的怀覃会馆、气质犹存的景德桥、景忠桥以及老城区部分建筑 。泽州府治图图中还保留的老地名有:高台寺、张公祠、七贤祠、体任书院、都司署、千总署、考院、府治、袁公祠、节孝祠、府隍庙、西关帝庙、关帝庙、元妙观、城隍庙、广教寺、文庙、学署、明道死、忠烈死、广丰仓、太行驿、魁楼、社稷坛、景德桥、郡厉坛、先农坛、永济桥、演式场、晋南坛、山川坛 。其中一些地名在抗日战争中和近十几年的旧城改造中逐步消失 。
泽州府城

文章插图
当时的晋城老城,位于今晋城市城区西北片区、东西南北大街一带 。白水河支流的东西两河夹城而流,共有东、西、南三道城门,包括城墙,城内的衙门司署、粮仓驿馆、魁楼庙宇、书院祠堂均坐落有序 。旧城城内大十字西北角是泽州府衙(府治),府衙以南是凤台县衙,府衙以东是考院、都司署、乾总署、东关帝庙、元妙观,府衙以西是袁公祠、节孝祠、城隍庙、西关帝庙 。府衙以北是七贤祠、张公祠和高台寺 。老城东南部是忠烈祠、明道祠、学署、文庙、魁楼,老城以西是广教寺、广丰仓、太行驿、府隍庙 。城东北角有郡历坊、先农坊,城东南有演式场,城西北有社稷坊 。东关有永济桥,西关有景德桥 。城南还有晋南桥(俗弥南大桥),城北有凤凰台 。这些古老建筑大都毁于日本侵略者之手,也有少数因年久失修,无法保留,被改建它物 。新中国成立后,城墙、城门渐被拆除,现仅存原东门内一段城墙遗蹟 。解放前和建国初,城内有六街、三十巷,主要街巷有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前西街、西安街及府衙巷、老府巷、东仓巷、马道巷、后巷、周元巷、司家巷、三元巷及高都寺胡同等 。街巷总长约16公里 。昔日的晋城老城,城内街道多狭窄不平,除大十字西北角府衙门街和小十字以西的县衙门街用青石铺砌外,其余街道用土垫而成 。直到1945年,城墙才被先后拆除,与原属城外的黄华街、驿后街连为一体 。新中国成立后,屡经修整 。1960年又新开了新市街1公里,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 。到1982年,城内31条,大小街道全部用沥青铺过,全长13.3公里;用耐火砖铺设小巷道11条 。上世纪60年代,城区打通了新市街的一段(1公里);70年代,新修了建设东巷及后河等街道和巷路;80年代初,又建成了花园巷、七府巷等街巷 。到1984年,城区街道总长达82公里 。1985年,建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较原来扩大4.3倍 。到1996年,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是原来旧城的15.3倍 。主要景点程颢书院在晋城古老的历史上,曾设立过多处官办书院,仅城内记载的就有古书院、体仁书院、宗程书院、怀仁书院等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宋代着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颢在城北创办的明道书院(今古书院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