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南街小学,蒲城有多少学校?( 五 )


(二)王岗乡砚台村王氏蒙古族源流
砚台村分前砚台与后砚台,为王岗乡所属 。王岗乡位于县境西北部,总面积4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 。至2004年12 月31日止,总人口22 838人,其中蒙古族2 195人,主要分布在砚台村 。砚台村除前砚台村村头几家张姓汉族外,其余均为蒙古族 。
1.砚台村本地族人的看法
王学芳,50 岁,蒙古族,男,王岗乡文化站站长 。他说:“我们的祖先是司脱王,和晁陂元帝之后不一支 。我们的祖先到这里基本和汉族的祖先来这里是同时的 。我们有自己的宗派字辈,我们的先祖是从邓县的九重来到镇平砚台的 。”王令海,50岁,蒙古族,男,砚台阳安寺蒙族小学教师 。他这样告诉笔者:“听说,我们的先祖有三兄弟由邓县九重入镇平,一个在花栗树坟村(自然村),一个在前砚台村(营),一个在后砚台村(营) 。”砚台被访的十数族人均认为其先祖是司脱王 。
2.砚台王氏祠堂和族谱世系的记载
砚台王氏祠堂立碑三块,碑一为裕后;碑二为思孝言录;碑三为本支原世 。碑一记载:“王公讳廷玉,明初人也,由邓入镇,卜宅于兹,生子讳本,本子五 。”碑为本五子之三王恕之后所立 。祠堂碑文上记载的祖先自王廷玉开始,王廷玉以上的祖先并未追溯 。族谱世系记载如下:“探马哈儿生子称海,称海生子谨只儿,谨只儿生长子伯颜、次子马扎儿台,马扎儿台生长子脱脱木儿、次子也先贴木儿,脱脱生长子哈剌章、次子三宝奴,哈剌章改名王成,王成长子诏、次子诰、三子谟” 。砚台王氏是三子王谟的长子王廷玉之后 。祠堂碑记和族谱的记录:砚台王氏的祖先是脱脱王的儿子哈剌章,他改名王成,生了三个儿子,长子王诏迁河北,次子诰迁陕西,三子谟生三子,次子廷元、三子廷贞皆留九重一带 。长子王廷玉从邓县九重里来到镇平繁衍世系 。问题在于:砚台王氏的先祖脱脱是元史上的哪一个脱脱?对于从王成以下的世系和子孙人名都统一一致 。然而,是否哈剌章改名王成?王岗乡砚台村蒙古族族人的说法是司脱王,而族谱和碑志所记录的先祖名叫脱脱王 。最后,如果证实砚台蒙古族自有流派,则与晁陂一支蒙古族同源而异流 。
3.笔者的解释
首先,元史上不同时期主要有三个脱脱,第一个脱脱是康里氏脱脱;二是扎儿氏脱脱;三是蔑儿乞氏脱脱,他的叔父是伯颜 。排除距元亡最远的扎儿氏脱脱(1265 - 1308年),容易混淆的是年代较近的康里氏脱脱与蔑儿乞氏脱脱,但据元史记载康里脱脱于“泰定四年薨,年五十六”,泰定四年是1327年,可以推出康里脱脱生卒年份大概是(1272 - 1327年) 。所以以1368年元亡的史实来看,蔑儿乞氏脱脱(1314 - 1355年)的年代更为符合 。其次,他的儿子哈剌章在元国破的时候值年三十岁 。假设是哈剌章改名王成,是第一代,按照族谱记载,这一支蒙古族繁衍至今已有25代,若以25岁为一代计算,大概正是从1368年元末明初到现在约六百二十余年时间 。再者,从史实上看,蔑儿乞氏脱脱曾为元相,后来被贬鸩死云南,平反后其子哈剌章和三宝奴被召回朝,元末兵败,哈剌章和三宝奴出京北逃 。所以,传说中脱脱王的长子哈刺章在北逃过程中改名王成,隐居邓县九重是极有可能的 。第三,为何民间称其始祖为司脱王而不是脱脱王,使得匡教授未能从史料中查证到司脱王其人,这也可能是匡教授将晁陂和砚台两地的蒙古族始祖认定为淮王帖木儿不花的主要原因 。笔者试图从田野调查中解开司脱王之谜 。有幸的是,笔者详查河南省内乡县蒙古族源流时,在其脱王后裔世系表中发现了一则民歌:“封荆王加郑王,元代尊称讳脱王 。思脱王想脱王,元季贤相美名扬”,并且这则民歌在镇平县以及邓县的蒙古族中广为流传 。由此,笔者大胆推断:司脱王这个名字,极可能是民歌中“思脱王”一词在民间的音译误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