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商朝的首都为什么要频繁迁移呢

商朝从汤开始 , 到纣灭亡 , 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 , 近六百年 。约当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商朝历史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 , 就是都城屡迁 。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 。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 , 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 , 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盘庚迁殷 , 在商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此之前 , 从汤至阳甲 , 传十代十九王 , 约三百年 , 为商朝前期 。在此之后 , 从盘庚至纣 , 传八代十二王 , 凡二百七十三年 , 为商前后期 。由此可见 , 都城屡迁 , 确切地说 , 应该是指商朝前期 。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呢?
关于这个问题 , 古今学者众说纷纭 ,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水灾”说;二、“游牧”、“游农”说 , 三、“去奢行俭”说 , 四、“王位纷争”说 。
“水灾”说试图从自然灾祸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 。但它举不出一条过硬的材料来证明水灾逼迫商人迁都 。相反 , 从汤至中丁 , 传六代十一王 , 至少都亳一百五十军 , 难道这么长一段时间河水就役有闹灾吗?而且从武丁到纣卜辞多次记载洹水泛滥为害殷都 , 但殷人并未因此迁都 。为何盘度之后水灾不能逼人迁都 , 而盘庚之前水灾却能逼人迁都呢?另外 , 南朝的几个都城全在黄河两岸 , 尤其是中丁由亳迁隞和盘庚由奄迁殷 , 越迁越向河滨 , 这种现象用“水灾”说是无法解释的 。
“游牧”、“游农”说试图从社会生产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 。“游牧”说认为 , 商人在盘庚迁殷之前还是迁徙无定的游牧民族 , 到盘庚时才有初步的农业 , 由游牧经济转入农业经济 , 因此有了定居倾向 。但商代卜辞和考古资料证明 , 早在商代前期 , 农业己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 所以 , 此说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
“游农”说认为 , 商代的农业是原始的 。其原始性表现为生产工具的笨拙和耕作方法的原始 。商人采用“火耕”的方法 , 即“焚田” , 来代替笨拙的生产工具开辟原野 , 把林莽烧平后 , 在灰土上播种 。他们既不知道灌溉 , 也不懂得施肥 , 一旦土地的自然力耗尽 , 便需改换耕地 , 不得不经常迁徙 。“游农”经济是商人都城屡迁的原因所在 。但考古资料证明 , 郑州和小屯两地商代文化中出土的石镰和石斧都很近似 。这两地正好一个代表商代前期 , 一个代表商代晚期 。商代农业生产已使用少量青铜器 。目前出土的几件青铜农具 , 商代前后期的数量也大体相当 。这说明商代前后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 同样是“笨拙”的 。至于耕作方法 , 胡厚宣先生在《殷代焚田说》中指出“焚田”是殷人狩猎的一种方法 , 根本与农业无关 , 至于说商人“不懂得施肥” , 则与史实不符 。《汜胜之书》说:“汤有旱灾 , 伊尹作区田 , 教民粪种 , 负水浇稼 。”甲骨文“尿”字即粪便之“屎”字 。卜辞中有大量“尿田”的记载 , 商代初期已知“粪种” , 当是可能的 。“游农”说的论据经不住推敲 。另外 , 它跟“水灾”说一样 , 无法解释中丁之前和盘庚之后 , 商都稳定的史实 。所以 , “游农”说也难以令人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