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

无意识【无意识】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 , 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 。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 , 以无意识为基本概念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包括新精神分析)学说 , 现在在美国已不再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 , 它已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 西方知识界就像讲述自己的心脏和胃的活动一样讲述着无意识现象 。
基本介绍中文名:无意识
套用学科:心理学
套用範围:人格心理学
简介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 。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 , 比如 , 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 , 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 。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 , 如视而不见 , 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繫起来 , 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 。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 , 后来 , 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出于无意识层面的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之后的种种欲望 , 由于社会标準不容许 , 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中 , 但它们并没有消灭 , 而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 。因此 , 无意识是人们经验的大储存库 , 由许多遗忘了的欲望组成 。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 ,  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仅占1/7) , 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6/7)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正如着名心理专家郝滨所言:“那些没有意识到的无意识 , 也许会转化成我们的命运 。” 无意识影响我们职业的选择、结婚的对象、健康的状况以及我们生活之中的每一件事情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 和影响 。(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 , 认为事出必因 。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 , 如做梦、口误和笔误 , 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 , 只不过是以为一种 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 。由此 , 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 , 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 , 前意识["冰山理论”中的水面 , 或者严格地称分界线]和无意识 。)在严格的弗洛伊德术语中 , 用“潜意识”概念来代替无意识是不正确的 。弗洛伊德坚决地认为 , 无意识是完全无法观察和为人了解的 。无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需要——忘记过去的创伤 , 继续生活下去 。无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按有意识和无意识分类.有意识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注意,去思考,去想像,这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心理活动.人还有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比如,小时候爸妈常带着你上街玩,总会耐心地教你怎幺记住回家的路,你自己也会用忙碌 地去记住沿途的一些标誌性的东西,如电线桿,商店,招牌,十字路口的样子情况.可是等到你稍大一点的时候,不论是去学校还是回家,你再也不会边走边用心去记沿途的标誌,两条腿仿佛长上了眼睛似的,到了该拐弯时便拐弯,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或家里了.这种不知不觉识别回家或到学校路线的心理学活动,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下意识"或"潜意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不必为它作出努力,所以能缓解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轻鬆.历史源流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 。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 , 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 , 如古希腊哲学奠基人柏拉图就曾谈到无意识问题 。他从其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把无意识看作是“潜在知识”的观念形式 , 是一般知识的前提 , 因此知识不是别的而是回忆 。从那时直到形成关于脑功能的科学理解以前的长时期里 , 人们基本上是从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出发来对待无意识问题 , 并使它成为许多自然哲学观点和唯灵论观点传统的组成部分 。只是到后来 , 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其单子论学说进一步发展了无意识理论 。他认为 , 在伴随有较明显意识观念的觉醒状态时还存在有像睡眠或消失的观念的“微觉” , 即未被统觉的知觉 。单个的单子就是这样的知觉,它们犹如单个的、其本身一点也意识不到的、落下的水滴一样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 。但是 , 它们汇集成足够的数目时 , 它们总和起来就会产生一种统觉──波浪击岸的响声 。在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体系中 , 这些无意识知觉乃是天赋灵魂所固有的东西 , 是灵魂的意识活动材料 , 是自我封闭的心理生活的发展条件 。继莱布尼茨之后 , 在唯心主义路线上发展无意识概念的还有I.康德等人,但集大成者是E.von哈特曼 。哈特曼在其《无意识哲学》一书中把无意识说成是超感觉的精神活动者、存在的基础、宇宙过程的根据 。在近代心理学中 , 第一次把无意识问题作为一项基础研究的是19世纪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家J.F.赫尔巴特 。他把莱布尼茨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限的概念 。阈限下的那些观念是无意识的 。他认为 , 当一个观念上升到可以觉察的意识水平时 , 就是莱布尼茨所说的被统觉了 。他还认为 , 为了使一个观念上升到意识 , 它必须与现存于意识中的其他观念相适应、相一致 。那些不一致的观念不能在意识中同时存在 , 而那些不相干的观念则被排斥在意识之外而变为被抑制的观念 。被抑制的观念类似于莱布尼茨的微觉 , 存在于意识阈限之下 。但它并没有在人的心理中完全消失 , 而只是暂时脱离了心理的核心部分──意识领域 , 下降到无意领域 。只要条件成熟 , 例如受到新的感觉印象的刺激或结合便有可能重新上升到意识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