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 六 )

小儿消化道有何生理特点小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有以下几点:(1)口腔:婴儿口腔黏膜细嫩,供血丰富,唾液腺发育不足,分泌唾液较少,其中澱粉酶含量也不足,出生后3~4个月唾液腺发育完全,唾液的分泌量增加,澱粉酶含量也增多 。由于婴儿口腔较浅,又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唾液,因而表现为流涎现象,即所谓生理性流涎 。(2)食管、胃:新生儿及乳儿的食管缺乏腺体,食管壁肌肉发育未臻完善,再加之婴儿胃呈水平位,胃的肌层亦发育不全,且贲门较宽,括约肌不发达,其关闭作用不够强,故婴儿易发生呕吐和溢乳 。不同月龄的婴儿,胃的容量不同 。足月新生儿胃容积为30~60毫升;3个月时为100毫升;1岁时约为250毫升 。小儿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水为1~1.5小时,母乳餵养 2~3小时,牛乳餵养为3~4小时,因为牛乳乳块较大,在胃内停留时间长 。此外,由于人乳中富含脂肪酶,故人乳的脂肪较易消化 。(3)肠:小儿的肠管较长,总长度约为其身长的6倍(成人约为4倍) 。肠黏膜发育较好,含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全部肠有发育良好的绒毛,由于婴儿的肠黏膜对不完全分解产物,尤其对微生物的通透性较成人和年长人为高,故较易由此引起其他的全身性疾病 。肠的肌层发育不足 。肠的运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钟摆式运动,它能促进肠内容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一种是蠕动式的运动,它可以推动食物向下运转 。食糜的刺激可增强肠蠕动 。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个体差异很大,从12~36小时不等,人工餵养者可延长到48小时 。(4)小儿粪便: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开始排出胎便,呈黑绿或深绿色,黏稠状,无臭味 。2~3天后逐渐过渡为普通婴儿粪便 。人乳餵养的婴儿其大便次数较多,每日排便2~4次,质较软,呈糊状,偶或稀薄 。1周岁以后,便次可一日一次 。人工餵养儿的大便次数较人乳餵养者为少,约每日排便1~2次,有的隔日一次甚至便秘 。其原因是牛、羊乳较人乳所含的蛋白质的比率为多,在胃中形成的乳块凝集较大,难于消化,加之小儿肠壁肌层发育不全,肠蠕动力量不够大,造成残糜在肠内停留时间加长,水分被吸收,粪便变得较硬,难于排出 。当然,小儿每天排便次数因人而异,多少不等 。小儿排便是反射性,只要按时坐盆,在2岁前后即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孕妇消化道妇女在妊娠期,由于妊娠的影响,各个系统均发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其消化道的生理改变如下:口腔变化由于孕妇摄取钙不足或胎儿生长过快均可引起缺钙,而导致孕妇的牙齿鬆动;由于孕妇体内大量雌激素的影响,导致孕妇齿龈充血、齿龈软变和齿龈肿胀;由于孕妇的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致使孕妇唾液分泌量增多 。以上诸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孕妇的进食,如进食量减少、喜进软食或进食过于精细等 。胃肠变化妊娠早期可出现噁心、呕吐、择食等;由于贲门括约肌鬆弛,胃内容物易返流于食道下端,产生烧心感;由于胎盘产生的孕激素的关係,使孕妇胃、肠平滑肌张力减退,活动减弱、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所以孕妇常会出现腹胀、食慾减退、便秘等情况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消化从外界摄取的食物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供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并将未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经肛门送出体外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属分子结构複杂的有机物,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 。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紧密联繫的过程 。食物在消化管内被消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消化管肌肉的运动来完成的机械性消化,其作用是磨碎食物,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推送食物到消化管的远端;二是通过消化腺细胞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的化学性消化 。消化液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组成 。有机物中最重要的成份是各种消化酶,它们能分别将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消化系统除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