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二 )


溶解度

文章插图
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高低变化在未注明的情况下 , 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如20℃时 , 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 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克 。这些数据可以说明20℃时 , 食盐和氯化钾在100克水里最大的溶解量分别为36克和34克;也说明在此温度下 , 食盐在水中比氯化钾的溶解能力强 。通常把在室温(20°C)下 , 溶解度在10g/100g水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质 , 溶解度在1~10g/100g水叫可溶物质 , 溶解度在0.01g~1g/100g水的物质叫微溶物质 , 溶解度小于0.01g/100g水的物质叫难溶物质.可见溶解是绝对的 , 不溶解是相对的.气体的溶解度还和压强有关 。压强越大 , 溶解度越大 , 反之则越小 。其他条件一定时 , 温度越高 , 气体溶解度越低 。溶解平衡每份(通常是每份质量)溶剂(有时可能是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的量的最大值就是溶质在这种溶剂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 , 通常意味着溶剂为水 , 比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认为是具有同样的意思 。溶解度并不是一个恆定的值 。一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由它们的分子间作用力、温度、溶解过程中所伴随的熵的变化以及其他物质的存在及多少 , 有时还与气压或气体溶质的分压有关 。因此 , 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好能够表述成:“在某温度 , 某气压下 , 某物质在某物质中的溶解度为xxxx 。” , 如无指明 , 则温度及气压通常指的是标準状况(STP) 。
溶解度

文章插图
溶解形成溶洞实际上 , 溶解度往往取决于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平衡常数 。这是平衡常数的一种 , 反映溶质的溶解-沉澱平衡关係 , 当然它也可以用于沉澱过程(那时它叫溶度积) 。因此 , 溶解度与温度关係很大 , 也就不难解释了 。达到化学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当然 , 其他溶质仍能溶解) , 我们称之为饱和溶液 。在特殊条件下 , 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情况多 , 这时它便成为过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 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固体或液体溶质的溶解度 , 常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克数表示 。例如在20℃和常压下 , 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1.5克/100克水 , 或简称31.5克 。气体溶质的溶解度 , 常用每毫升溶剂中所溶解的气体毫升数表示 。例如在20℃和常压下 , 氨的溶解度是700毫升/1毫升水 。物质的溶解度除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外 , 还与温度、压力等条件有关 。随着温度的升高 , 大多数固体和液体的溶解度增大 , 气体的则减小 。随着压力的增大 , 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变化原理气体的溶解度大小 , 首先决定于气体的性质 , 同时也随着气体的压强和溶剂的温度的不同而变化 。例如 , 在20℃时 , 气体的压强为1.013×105Pa , 一升水可以溶解气体的体积是:氨气为702L , 氢气为0.01819L , 氧气为0.03102L 。氨气易溶于水 , 是因为氨气是极性分子 , 水也是极性分子 , 而且氨气分子跟水分子还能形成氢键 , 发生显着的水合作用 , 所以 , 它的溶解度很大;而氢气、氧气都是非极性分子 , 所以在水里的溶解度很小 。当压强一定时 ,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这一点对气体来说没有例外 , 因为当温度升高时 , 气体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 容易自水面逸出 。当温度一定时 ,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气体的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这是因为当压强增大时 , 液面上的气体的浓度增大 , 因此 , 进入液面的气体分子比从液面逸出的分子多 , 从而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大 。而且 , 气体的溶解度和该气体的压强(分压)在一定範围内成正比(在气体不跟水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 。例如 , 在20℃时 , 氢气的压强是1.013×105Pa , 氢气在一升水里的溶解度是0.01819L;同样在20℃ , 在2×1.013×105Pa时 , 氢气在一升水里的溶解度是0.01819×2=0.03638L 。气体的溶解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 一种是在一定温度下 , 气体的压强(或称该气体的分压 , 不包括水蒸气的压强)是1.013×105Pa时 , 溶解于一体积水里 , 达到饱和的气体的体积(并需换算成在0℃时的体积数) , 即这种气体在水里的溶解度 。另一种气体的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是 , 在一定温度下 , 该气体在100g水里 ,  气体的总压强为1.013×105Pa(气体的分压加上当时水蒸气的压强)所溶解的克数 。夏天打开汽水瓶盖时 , 压强减小 , 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 会有大量气体涌出 。喝汽水后会打嗝 , 因为汽水到胃中后 , 温度升高 , 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套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