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学问 汉学


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学问 汉学

文章插图
汉学(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学问)【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学问 汉学】汉学或称中国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或称国际汉学、海外汉学、域外汉学、世界汉学,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1814年12月11日,Jean Pierre Abel Remusat在法国法兰西学院主持了第一个被称为西方汉学起点的汉学讲座 。
基本介绍中文名:汉学
外文名:Sinology
类别:学术
分类 :国内汉学(国学)、世界汉学
研究领域:研究中国经史.名物.训诂考据等
代表人物:惠栋、雷慕萨、克拉勃罗德
简要介绍汉学是指研究与中国汉民族有关的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 。历史上汉人研究经学注重名物、训诂,因而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 。其治学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徵不信” 。其研究範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国小、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逸等等 。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 。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包括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文学、哲学、音韵学、史学、经济、书法、等等,甚至也包括对于海外华人的研究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Henri Maspeero)曾说:“中国是欧洲以外仅有的这样的一个国家:自远古起,其古老的本土文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研究领域汉学最初只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古文和哲学、文学、音韵学、史学等,不包括现代中国的研究 。二战后,也逐渐开始研究现代中国 。汉学可以分为古代汉学和现代汉学 。古代汉学根据不同的划分,主要是对于1850年以前或者1911年以前或者1949年以前中国的研究,这以后的时期则属于现代汉学的领域 。
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学问 汉学

文章插图
汉学相关书籍三大地域美国汉学,以研究现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主要内容 。卫三畏《中国总论》,孟徳卫《奇异的国度 : 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 。欧洲汉学,一是研究宗教与传教士的中国文化问题,例如圣经翻译;二是研究现当代中国问题 。谢和耐着《中国与基督教 : 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二程兄弟的新儒学 : 中国的两位哲学家》,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 。东亚汉学,以日本为中心,研究中国自古以来到现当代所有中国文化内涵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 : 中唐文学论集》,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铃木虎雄《中国诗论史》,东条一堂《诗経标识》,伊藤仁斋《论语古义》 。欧洲汉学
欧洲汉学表
年代国家机构备注1741年3月23日俄罗斯圣彼得堡科学院伊拉利昂·罗索欣为汉学教师,在清康熙年间就有驻华东正教团从事汉学研究,到阿列克耶夫时期在学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1814年12月11日法国法兰西学院第一位法国汉学教授是雷慕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相对于欧洲大陆,英国的汉学传统较为薄弱1875年荷兰莱顿大学1890年由着名汉学家考狄所创立的《通报》成为西方第一份汉学的专业刊物19世纪末瑞典哥德堡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学以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中国西部探险开始,后有汉语言学家高本汉1912年德国腓特烈·威廉帝国大学在中国生活近三十年的卫礼贤所创办的法兰克福“中国学社”,创建于北平辅仁大学的《华裔学志》早期起源法王路易十四时期,由法国科学院派传教士前往中国进行研究,马约瑟发表有《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係》,杜赫德编着的《中华帝国史全志》 。19世纪初有法国雷慕沙和德国克拉勃罗德两位汉学大师成立亚洲协会,发行期刊《亚洲学报》 。1823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之,刊行《皇家亚洲学会会报》,可视为汉学成立之年 。此后英国、荷兰、瑞典都出现了汉学研究,荷兰人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德国人晓特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匈牙力人乔玛开启藏学研究 。敦煌学二十世纪初,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出土大量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 。西方汉学家前来敦煌考察,掠走大批文物 。形成敦煌学之研究,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稻叶君山、神田信夫、今西春秋等多晓满文,很早就进行清史及满洲史的研究 。1981年5月26日,日本学者藤枝晃于西北师範学院演讲时表示有学者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或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 。日本学者在汉学研究的份量超过中国 。汉学华学以张其昀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西方所谓Sinology,应为华学,而非汉学 。西方学者把藏学排除在Sinology之外,有造成破坏中国统一之嫌 。汉学简介定义汉学,西文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从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箇中国的学问 。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 。也有学者用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 。汉学以整箇中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範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汉学包括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的汉学只涉及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部分社会科学,诸如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考证等 。从课题方面看,汉学已涉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态,从学科体系看,汉学已经囊括了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知识形态 。学科历史汉学的产生髮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繫,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 。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着述中 。400 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 。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 。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着) 。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有影响的早期着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 。这些着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 。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 。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 。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係》(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 。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着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 。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 。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 。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 。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 。以此为标誌,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 。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 。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 。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 。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準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繁荣期(20世纪)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 。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 。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 。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 。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 。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 。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誌 。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世界汉学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就日本文学来说,它接受中国较早,不仅借用中国的语言符号,而且刻意模仿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容和形式:袭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拟题目,採撷成句 。这种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被称作汉文学,后来才有了以假名创作的文学——和文学 。所以,日本的学术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髮展史为特色 。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具体来说有如下数端:(1) 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 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 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汉学与汉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 。研究意义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