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水文

滨海水文【滨海水文】滨海水文是研究海岸带水域中海水的各种运动,包括海浪、潮汐、近岸流及泥沙运动的特徵、分布及变化规律 。
基本介绍中文名:滨海水文
目的:研究海岸带水域中海水的各种运动
基本内容研究海岸带水域中海水的各种运动,包括海浪、潮汐、近岸流及泥沙运动的特徵、分布及变化规律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相互交界的地带 。按地貌分类,包括海湾、河口、海滩等边缘海区 。海岸带自陆地向海分为海岸、潮间带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它的陆向岸线是波浪作用的上限 。潮间带是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在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的交替地带 。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至波浪的有效作用于海底的下限地带 。一般海滨地区,波浪有效作用的下限水深可达-20~-40米左右 。海岸带受潮汐升降和风暴的作用,能发生移动,在垂直方向海面的升降幅度可达10~15米,在水平方向的进退有时可达几十公里 。海浪也称波浪,是海洋中複杂的波动现象,引起的原因很多,如风、大气压力、海底地震等 。海浪一般是指由风引起的风浪,风停止或减弱、转向后产生的涌浪以及涌浪传向海岸时所形成的近岸波的统称 。海浪的特徵以波高、波长、周期、波速等要素表示 。风浪的大小取决于风速、风时、风区等因素 。中国沿海海浪盛行浪向和盛行风向较为一致,冬春季多北向浪,夏秋季多南向浪 。波高,北部小南部大,渤海沿岸约为0.3~0.6米,渤海海峡、黄海沿岸为0.6米,南海沿岸为1.0米;在颱风、寒潮的强风作用下,渤海海峡曾出现8.0米大浪,台湾海峡9.5米,南海沿岸最高达9.8米 。当海浪由外海向近岸传播中,由于地形变化而引起折射、绕射、反射的影响,波浪发生变化到一定水深后,波陡(波高与波长之比)迅速增大,最后卷倒或崩塌而破碎,并产生波浪流,因此,波浪在浅水地区变化极为複杂 。海浪具有巨大的能量,对海岸的侵蚀非常厉害,可击毁海洋工程,掀起海底泥沙冲动海滩卵石,淘刷岸滩,击落表层岩块,因此,对港口工程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安全度计算和海岸保护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岸工程中有关波浪要素的推算,波浪对海工建筑物的作用,以及折射、绕射、反射等计算,一般採用随机波理论,并通过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方法验证 。主要特徵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包括海面周期性垂直涨落(称天文潮)以及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称潮流) 。潮汐以潮高、潮差、历时、间隙等表示其特徵 。潮汐在大洋中较弱,潮差不超过1米,在近岸表现十分显着 。由于颱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带来大风,气压剧变,引起潮位异常上升现象,称风暴潮 。中国是世界上多风暴潮灾害的国家之一 。风暴潮引起增水相当可观,是海岸工程中不可忽视的水文资料,中国北部海区,一般受冬季寒潮大风,春、秋季冷空气和气旋配合的大风影响,形成强大的寒潮、气旋型风暴潮,如莱州湾羊角沟于1969年4月曾出现3.55米的增水 。东海、南海多颱风影响形成颱风暴潮,如雷州半岛1980年7号颱风引起5.94米特大增水 。潮汐资料无论对海港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是必须掌握的水文数据之一,而海岸工程中有关乘潮水位、设计水位、校核水位、潮汐预报、风暴潮的计算,目前广泛採用电子计算机进行 。海流具有相对稳定速度的海水流动 。按其成因可分为漂流、风海流、梯度流、补偿流和潮流 。在近岸主要是潮流以及江河径流、波浪破碎和地理因素等原因而产生的流动 。海流以流向、流速表示其特徵,近岸水域的海流由于受外洋流和近岸流的影响,流系十分複杂 。夏季,在中国沿岸大江口,由于淡水堆积,形成梯度流,也称沿岸流 。它的消长变化和江河入海径流量及季风有密切的关係,流速一般较弱 。潮流是一种周期性的水平移动,潮流和潮汐一样,具有全日型、半日型和混合型 。由于受地形影响显着,又可分为往複流和迴转流 。潮流为全日型迴转流,流速不大 。海流在海岸工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关港址选择,水工建筑物和航道布置,抛泥区选择,水流力和船舶系泊力的确定以及沿岸泥沙沖淤等问题,均与海流有密切关係 。海岸工程中通常把实测海流减掉周期性潮流后剩余的流动称为余流 。余流是海岸带各种水流共同作用的综合性流,它标誌水体最终运动的方向 。泥沙运动海岸底质在波浪、潮汐、近岸海流、风等动力因素作用下产生的运动,泥沙运动通常发生在沙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运动可分为:悬移运动、推移运动和底部流移运动 。泥沙运动方向有沿岸的纵向运动和垂直于海岸线的横向运动 。泥沙粒径、含沙量、含盐度和沿岸输沙率是研究泥沙运动的主要特徵参数,有关航道、港内水域淤积量、防波堤拦沙量等计算都必须考虑这些参数 。泥沙运动决定着海岸演变的全过程,它与海岸工程、港口建设、航道维护有十分密切的关係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般採用实地观测、理论分析、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试验,以及放射性示蹤技术,利用卫星照片进行相关模拟等手段 。展望海滨是国防的屏障,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场所,在距海岸200公里的地区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百万人以上的港口和城市占73% 。海滨地区各种地质因素作用显着,水文特徵变化複杂,为了给海岸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立海滨水文观测网,认真进行水文观测(包括潮汐、海流、波浪、水温、盐度、含沙量、冰况等)、长期积累水文资料,分析、整理、研究水文现象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海岸工程勘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学科所关注的一门科学 。参考书目文圣常、余宙文:《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第 1版,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 。陈宗镛:《潮汐学》,第1版,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薛鸿超等:《海岸动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1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