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磷虾:3.8亿吨“海上粮仓”,全球捕捞50年,中国地位崛起? 世界之最磷虾

南极磷虾是一种神奇的浮游生物,成虾体长仅4~6cm,体重2克左右,相当于2ml淡水的质量,但它却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种群规模最大的生物种类,资源量比全球肉类的年产量还高 。作为世界最大的“海洋蛋白源”,南极磷虾对人类的未来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
在上个世纪,人们就发现了南极磷虾的潜在价值 。根据1977~1986年国际组织的联合调查,南大洋的磷虾储量高达6.5~10亿吨,无与伦比的丰富度吸引了苏联、日韩、挪威、中国等渔业国相继制定捕捞战略 。最新研究发现,南极磷虾的资源变动率较大(11.4%~55.5%),更新后的储量区间为3~5亿吨,最佳估计值为3.8亿吨 。
新储量同样远超全球每年的海捕产量,难怪全球会卷起捕虾热潮!
3.8亿吨“海上粮仓”!南极磷虾具有可观价值南极磷虾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种群随着繁殖-衰亡而出现周期性的资源变动 。在夏季繁殖期,每条成虾能产下2000~10000枚卵,经过10天孵化期便形成新一代种群 。因此,南极磷虾具有更新速度快、可重复利用的优势,商业价值不可估量 。
南极磷虾的优点不一而足,种群栖息在天然海域,无污染,品质好,体组织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符合优质蛋白的推荐模式,可作为理想的蛋白源 。南极磷虾几乎全身都是宝,虾壳和脂肪能加工制成甲壳素、虾青素、磷虾油,虾肉可制成虾粉、虾干,也可用来提取低温活性酶等产品,综合效益相当诱人 。
但在1970年之前,南极磷虾始终以“神秘物种”的身份示人,捕捞利用绝非易事,因其分布在50°S以南的南冰洋,环绕极地大陆而生,作业渔场路途遥远,气候环境恶劣,对船舶的状况和船员素质要求很高 。由于成本高、风险大、专业性强,南极磷虾的开发被认为是高门槛的渔业活动,有能力参与的国家屈指可数 。
直到1972年,苏联正式公布了“南极探测计划”,依靠强大的远洋船队揭开了南极磷虾的开发序幕 。苏联专家发现,南极磷虾有明显的聚群习性,密度可达1~3万尾/立方米,资源极为丰富 。作为先驱者和探索者,苏联的捕捞成绩可谓一家独大,从1977年的10.5万吨飙升至1982年的49.17万吨,最高达到全球总量的93%!
1991年苏联解体,远洋渔船“溃不成军”,为日本等国的崛起创造了时机 。1986年~2006年,日本取代苏联成为暂时的“磷虾一哥”,1989年还创下了7.89万吨的“小高峰” 。但和苏联相比,日本的捕捞能力相形见绌,不及前者的20%,总产量能排在首位全靠同行衬托 。
1973-2021年,全球南极磷虾的捕捞量
从2007年开始,日本因渔船老化逐渐退出竞争,但此时南极磷虾的资源价值日渐凸显,各国意识到将南极磷虾作为“战略资源”的必要性,商业捕捞反而再掀高潮,新兴国家也加快了崛起步伐 。
同一时期,“万岛之国”挪威以黑马姿态杀出,率先应用了先进的泵吸捕捞技术,能连续不断的吸捕磷虾,从而大幅提高了产量 。在2010~2021年间,挪威的年捕捞量最低为10.2万吨,最高为24.5万吨,再次把全球产量推至30~50万吨的黄金水平 。
我国布局13年,大国地位崛起南极的资源宝库渐露真容,科学开发是大势所趋 。继苏联、日本、挪威之后,我国对南极磷虾也给予了高度关注,相关文件明确指出:积极参与开发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为我国争取南极的海洋开发权益 。
我国首次捕捞是在2009年,至今已布局13年,覆盖捕捞和加工两个方面 。在捕捞方面,我国单季渔船的数量增加到了4~5艘(2021年,全球申报捕捞的船只仅有14艘,我国独占4艘),老一代渔船有福荣海、龙腾、龙发、福源海,新一代渔船有“深蓝号”,捕捞产能可达10~20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