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地名的由来 海门世界之最

海门名字的由来很简单 。长江之尾,海之门,面朝大海的门户,就是海门 。
这个名字五代十国的时候就有了 。
但在唐朝的时候,这里还只是几个沙洲 。大的两个,一个叫东洲、一个叫布洲,五代十国时期连到了一起,叫东布洲,建立了海门县,县府在东洲镇 。所以海门也称东洲,现在海门东洲中学、东洲公园的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 。
海门人民可能是中国最坚韧的族群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上的海门不是一块宜居之地,因为是新长出来的土地,沿江靠海,这里经常受风暴潮袭击,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面积土地坍塌的惨剧 。
江水海水把土地冲塌,直接带走,死亡动辄上千人,数千人的记录有若干次 。明清两朝,大风海潮直接把海门彻底毁掉四次,县府四次搬家,后来迁到通州永安境内,康熙年间裁县为乡,并入通州建静海乡 。诗人作《海门歌》,“嗟我小邑海之门,一朝卷入海波浑 。人民星散各逃窜,十余三五迁永安 。”满纸悲怆,让人动容 。
十个人只剩下了三五个人,海门县变成了静海乡,从静海和永安这个名字也能看出,人们内心很无助,只能向老天爷祈祷 。
不过老天爷也不是永远那么无情,到康熙后期雍正年间,长江北岸又长出了大片土地,崇明人陈朝玉带着乡亲跨江来到海门,拓荒垦殖,这些先民筚路蓝缕,与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块土地又有了袅袅炊烟,后人称陈朝玉为“海门田祖”,龚自珍称他为自古以来的奇杰之士 。
再往后,移民越来越多,达数十万之众,通州和海门人开始为土地发生一些争斗,乾隆朝便把新长出的40个沙洲划出来,设海门直隶厅,政府驻地茅家镇,也就是现在的海门镇 。不过到清朝后期,江海岸线的坍塌仍然威胁着海门人民 。清末至解放初期,海门青龙港北移了五次,坍毁面积10万多亩,直至1956年以后彻底下决心启动块石护岸工程,才稳定了岸线 。而全县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至1981年,护岸工程方才告捷,从此海门根除了千百年来的坍江危害,成为一块宜居乐土 。
海门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战天斗地史 。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吃过非常之苦,敢闯、不服输,称海门人性格最坚韧,应该不为过 。这种精神在现在也有很好的印证 。
海门人是南通地区最敢闯的人,做家纺,干市场,做成世界知名的叠石桥市场 。他们还敢出去闯,闯非洲、闯南美、闯中东,闯欧洲,海门人应该是最多的,而且许多闯出了大名堂 。
破釜沉舟,敢冒险,这种沙地精神,源起于海门的先人跨江来到不毛之地进行垦殖和千百年里与江海潮的抗争经历 。
海门的物产也很优质,比如山羊和芋艿,但相比较海门人的精神财富,就没必要特别提了 。这片土地上最值得赞美的就是人,海门人敢干,敢闯,现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 。
【南通海门地名的由来 海门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