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质嵌合体


混质嵌合体

文章插图
混质嵌合体【混质嵌合体】1646年义大利园艺学家费拉里乌斯首先报导了自然发生的柑橘类嵌合体 。
按形成嵌合体的不同基因型组织的来源,嵌合体可分为同源嵌合体和异源嵌合体 。
1860年德国养蜂学家奥伊格斯特发现蜜蜂中存在嵌合体;1875年C.R.达尔文把不同种的接穗和砧木产生的中间状态的植物称为营养杂种;1910年德国遗传学家E.鲍尔证明:所谓营养杂种其实是嫁接嵌合体;1907年德国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H.温克勒把嵌合体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狮首羊身蛇尾的神兽,这就是chimera一词的由来;1929年美国遗传学家A.H.斯特蒂文特利用果蝇的嵌合体研究胚胎髮育;1977年P.S.卡尔森等报导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培养出菸草种间嵌合体,为植物遗传工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基本介绍中文名:混质嵌合体
简史1860年德国养蜂学家奥伊格斯特发现蜜蜂中存在嵌合体;1875年C.R.达尔文把不同种的接穗和砧木产生的中间状态的植物称为营养杂种;1910年德国遗传学家E.鲍尔证明:所谓营养杂种其实是嫁接嵌合体;1907年德国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H.温克勒把嵌合体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狮首羊身蛇尾的神兽,这就是chimera一词的由来;1929年美国遗传学家A.H.斯特蒂文特利用果蝇的嵌合体研究胚胎髮育;1977年P.S.卡尔森等报导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培养出菸草种间嵌合体,为植物遗传工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类别按形成嵌合体的不同基因型组织的来源,嵌合体可分为同源嵌合体和异源嵌合体 。同源嵌合体 嵌合成分来自原属同一受精卵的嵌合体,大部分由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自发或诱发)产生 。可分为两种:染色体嵌合体 起源比较複杂,主要有:①染色体结构变化,如因染色体倒位,由位置效应而产生的玉米穀粒花斑嵌合体和因部分缺失产生的菸草花色斑、桑蚕(家蚕)斑油蚕、斑黑缟蚕等嵌合体;②同源染色体在体细胞有丝分裂时发生交换,导致体细胞重组(见连锁和交换),使某些组织出现隐性性状,另一些组织保持显性性状如果蝇体刚毛(sn)和黄体(y)孪生斑块嵌合体;③染色体数目变化,嵌合体成分是不同染色体数目或倍性的细胞、组织或器官;或者是远缘杂种后代由于有丝分裂不稳定性而产生的混倍性组织,例如八倍体油菜抽生的四倍体分枝等;④X染色体失活,在XY染色体性别决定动物中由于雌性动物的部分细胞中成对的X染色体中的一条失活而出现的花斑嵌合体(见剂量补偿效应),这种嵌合体只限于雌性动物,例如三色猫等;⑤雌雄嵌合体,在XY染色体性别决定生物中,由于XX合子在卵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丢失所产生的嵌合体 。例如雌性果蝇的一个X染色体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个X染色体上有它的野生型等位基因W,W/w杂合体的複眼在一般情况下呈正常的暗红色,如果由于卵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核中的一个丢失了带有W基因的X染色体,这样两个子细胞核发育成的果蝇身体半边的基因型是W/w,具有雌性果蝇的特徵,腹部末端尖削,黑纹狭窄,前肢无性梳,複眼暗红色,而另一半边的基因型有O/w,体型具有雄性果蝇的特徵,腹部末端圆钝,黑纹较宽,前肢具有一排称为性梳的粗短刚毛,複眼呈白色(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