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心目中的接班人其实是林冲

晁盖与宋江的关系、晁盖临死前不直接让宋江接班,而留下一句“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的遗言,是一直使《水浒》读者困惑、令研究者众说纷纭的话题 。
按说,晁盖死后,除了宋江,确实谁做梁山泊第一把交椅都不合适 。作为有“理想”、有原则的团体,梁山与其他山头有所不同:其他山头排座次几乎完全是凭武力加资历(先来后到),譬如二龙山、桃花山、清风山等 。从梁山“割命”根据地创建那天起,这里坐头把交椅的就并非武功最高的——王伦、晁盖都并非因武功第一而做的梁山泊主 。虽然梁山不曾明文规定“泊级干部”选拔标准,但这“泊主”首先要以“义”服众,凝聚力最强,却是大家共识 。“义”也意味着人缘或人脉 。当年杜迁、宋万和朱贵们服从王伦,是因觉得老王有文化、注意多,对待能耐不大的弟兄也很温和;后来大家推举晁盖,也因晁天王家上山前就是绿林人的活动中心,老晁为人比较厚道,又“仗义疏财” 。但宋江上山之后,在众人心目中,似乎这位二当家论“仗义疏财”与晁大哥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文化水平和心计谋略也高于天王 。老宋还在不断带兵征讨的实战中树立威信,大家越来越觉得晁天王是个像英国女王、日本天皇和中国1980年代国家主席一样的虚位元首,甚至有点碍眼多余了 。
“宋江架空晁盖”之说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 。我们有必要研究的,是“架空”的原因或目的是什么、“架空”是如何逐步实施的、“架空”的效果或后果是什么 。
应该说,在被从法场救下、铁心上梁山之前,宋江并无“架空”晁盖的想法 。直到浔阳楼醉题反诗,他还只是感叹“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并未确定建立功名的方式和路径 。他上梁山经过那么多反复曲折,直到只剩死路一条时,他才铁心入伙 。其间有如此多曲折反复,固然有父亲宋太公警告、阻挠的因素,但在下经细读文本发现,主要原因却在于晁盖!
大闹清风寨后,他本已决定到梁山入伙,半路上接到父亲“病故”书信使他改变行程;“奔丧”自投罗网后,被押解去江州路过梁山时,刘唐、吴用劝他入伙,他却拒绝 。这表面上看是为不违父命,深层根源却是宋江本人对上梁山选择的犹豫 。
列位看官试想:宋江本是个特别有主见的人,他当初与黑道结交、收养阎婆惜时,不曾向父亲请示,难道他只因父亲不允其落草,就甘心等着刑期届满回乡过庄稼日子(回去后那刀笔小吏职务未必给他留着啊)?他其实主要还是顾忌上梁山后如何摆放自己的位置、如何处理与晁盖的关系:他内心明白晁盖的心计与江湖声望均不及自己,但人家毕竟先上的山,自己上山后就抢占“泊主”位置,道义上说不过去;而屈居晁盖之下、一切唯晁盖马首是瞻,他又不甘心:要知道,他第一次决定上山时还未犯死罪,他本是要借梁山这个根据地施展自己“曲线升官”的政治抱负啊!不能引领梁山未来发展方向,他上梁山何益?
大家注意:去江州路过梁山时,刘唐、吴用、花荣确实真心相留,到山上晁盖只说要“报恩”,却未说坚决相留的话,更未提及让他坐交椅的事 。对这些,宋江绝不似当年初到梁山的晁天王,全然看不出现任“泊主”王伦的眉眼高低 。聪明的他很理解晁大哥矛盾的心理:见到晁盖前,他先是对晁盖心腹刘唐表示宁肯自杀也不留在山上,继而见到吴用,又以“国家法度”为由不准对方为他开枷——其实,他要真的那么在意“国家法度”,就不至于结交专门破坏“法度”的匪盗了 。他觉得吴用是最早与晁盖在一起的人,又是“智多星”,如果说心直口快的刘唐是真心想留,这吴教授怕是来试探的——老吴是林冲火并旧“泊主”的幕后导演,是最懂“后来居上”的道理的人啊 。他这时认为老吴对他的探问就像阿庆嫂对胡司令的探问,最怕一句“这次来了就不走了” 。一看宋江急于表白不会留下,吴用心领神会 。且看吴宋二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