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魏晋行书,王羲之开文人书法先河;王献之,“破体”先行者 历史上王羲之最高的书法( 二 )


二是魏晋出现“二王”为首的代表性书家群体
在西晋有卫氏家族中存在所谓“四世家风不坠”的现象,出现卫觊、卫璀、卫恒、卫铄四代书法名家,皆以书名 。东汉以来名门多是大族,他们由儒学经术进身仕途,居朝秉势,或左右州郡,操纵乡议,累世清贵 。河东卫氏是儒学世家,至卫觊而显,至卫铄而后逐渐衰落 。在儒学占据主流的时期,卫氏家学没有在大的方面突破是可以理解的 。东晋书法大族以“四大家族”为主,源于他们的政治背景和特殊地位 。他们比较讲究郡望 。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高平郗氏 。除此之外,太原王氏(如王述、王漾、王惰)、江夏李氏(李式、李充)、吴郡张氏(张弘、张翰、张澄、张彭祖)及京兆韦氏、广陵高氏等,都是书法世家 。代表性书家多是南下的北方氏族 。西晋洛阳新书风在江南的发展全靠这些士族的推动 。东晋早期的书风受到西晋书风的影响非常大 。钟繇书法的势力占据主流,直到王羲之出来才改变局面 。
东晋王、谢、庾、郗四大家族出了众多的书法大家
窦氏《述书赋》谓:“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 。”这里“四庾”指庾亮、庾怿、庾翼、庾准;“六郗”指郗鉴、郗情、郗昙、郗超、郗俭、郗恢;“三谢”是谢尚、谢奕、谢安;“八王”是王导、王劭、王恬、王恰、王珉、王羲之、王献之、王廒 。由此可见书家群体对书法的贡献 。尤其是行书最擅风流,“二王”之创新精神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 。大多书家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如窦氏所言王氏子弟“风流之表,轩冕之中,骨体道正,精彩冲融” 。这种氛围,难怪会形成晋代以“书”为一代风尚的局面,“晋书”与“唐诗”、“宋词”、“元曲”等一起彪炳史册 。
三是追求“妍美风流”之风气盛行
从南北朝初现端倪的求妍求美之风气,在魏晋得到进一步发扬 。这里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书体本身发展的需要 。因为用于日常生活的信息交流,不需要深刻大书,所以选用比较轻快的书体 。
第二是专业书家的努力,进一步研究书势,使书法的结构之美得以完全体现 。
第三是西晋因为“八王之乱”而南迁建康(今南京),是为东晋 。也就是说文化中心从粗犷豪放的黄河流域转向温柔秀丽的长江流域,人们的环境和心态都会发生变化 。南方的细腻、温柔、妩媚、秀美等特点,会对南渡的王、谢、庾、郗等家族产生影响 。
行书虽然在东汉问世,但因为无代表作品流传,在魏晋时期才真正形成和完善,被后世称为“今体” 。从西晋陆机《平复帖》看,连绵的气势和化章草为今草的笔势,都暗示着“吴土书”的流美特点 。这件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且最可靠的古代名家墨书真迹对行书的影响巨大 。
在西晋,行书是地地道道的“俗写体”和“速写体”,盛行于世,实用性和方便的特点使它得以普及,从此将非正体的行草书带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主流书体 。行草在上流社会流行起来,成为一种高妙的时尚 。如卫璀的行草书,时议誉为“放手流便”,已经出现了追求“妍美”的倾向 。
无论章草还是行书,开始出现以潦草求流贯的特点,出现明显的牵丝映带,“纵引”的笔势符合书写习惯,到东晋天才书家“二王”的手里就彻底得到发扬光大,为文人抒情达意找到了艺术表达的另一种手段 。
从书法水平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最为杰出的行书家代表当然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了 。
王羲之(303—361),琅琊人 。字逸少,宰相王导从子,王旷之子 。幼讷于言,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初为秘书郎,累迁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后称病去职,与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 。一生博学,勤于思考,博采众长,以楷、行、草最为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