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宋真宗咸平之治执行过哪些政治举措?

廉政理念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 。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
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
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
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 。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实现“德治” 。[2]
其次,宋朝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 。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升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 。一个官员若犯贪污罪,这样,只有才德兼备者才能被选拔进入官员队伍,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 。
同时,宋代吏部还建立了官员档案,这样的规定,动员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监督力量,杜绝了贪污腐败者上升的空间,并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管体系中,避免其再次腐败 。
第三,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 。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受到处罚 。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 。对于失察的监察官,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 。史载,王曙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张观任解州通判,因“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被降监河中府税;河北路走马承受使臣悉代之,“坐不察边肃贪纵故也” 。
据有关史籍的记载,宋朝监察官员台官(御史)的选拔,有严格的标准:
首先要“鲠亮敢言”,廉洁无私,纠弹不避权贵 。
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 。宋朝规定,台官“于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员外郎以下举充” 。强调荐举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官员充当御史 。
三是实行官亲回避制度 。凡宰执所荐之人,以及宰执子弟,亲戚和属官,一概不得充任台官 。宰执不得荐举御史,宰执所荐之人不得为御史,以及与宰执有亲嫌、同乡关系或为其属官者也不得任御史 。因为宰相奏举御史,御史必然与宰相结党营私,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这正是宋朝三令五申不准宰执奏举御史的原因所在 。
因为这些廉政举措,宋真宗和他的后来者们创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宋王朝 。
知人善任
宋真宗即位后,提拔了李沆、吕蒙正、夏侯峤、杨砺等人担任宰相和执政大臣,保留了张齐贤、吕端等 。这些人大多能够做到忠于职守,使得此时期政治较为清明 。如张齐贤在咸平元年完成了“编敕”的编撰工作,成为正式法律《刑统》之外的重要补充 。提出了职田,废除了江南前面几朝苛捐杂税的建议 。重用寇准,使其在澶渊之盟时能够力挽狂澜 。
且真宗能较能听取各方意见 。他在即位后就通过御史台向转达他的意思,要京师内文武百官凡是他施政有误、看到利病、对军事有好的建议,都可以直接向皇帝递奏折 。在咸平元年四月,他下令各路转运使轮流到京师向他述职,讲述所在地情况 。咸平二年(999年),遇到大旱,要求“直言极谏”,他会给予提出好意见的人赏赐 。也是这一年,他对身边大臣说他每天看奏章近百份,很有收获,他要大臣们也要看,并且把其中有益的方案挑出来 。此后,他也多次下诏征求“直言”,所以这段时间上书言事特别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