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附子


汉中附子

文章插图
汉中附子汉中附子,陕西省汉中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誌产品 。
附子又名乌药,属毛茛科植物,由母根旁生侧根形成的块根,称附子、川乌,母根称乌头,又叫草乌,附子和草乌都是常用中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能,自古以来为临床常用中药 。
【汉中附子】2008年12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汉中附子”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
基本介绍中文名:汉中附子
产地名称:陕西省汉中市
品质特点:片形平整,有效生物总硷含量高
地理标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誌产品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8年第136号
批准时间:2008年12月10日
产品特点附子为传统中药材,主产于陕西汉中 。汉中附子鲜品产量高、个大、质地原润,加工后的成品片形平整、半透明,有效生物总硷含量高,品质极佳,是附子产品中的上等品 。
汉中附子

文章插图
白附片产地环境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区西段,北靠秦岭、南倚米仓山,中为汉江上游谷地平坝 。汉中盛产各种名贵药材,有森林面积131.2万公顷,植被覆盖率56%,野生动物500多种,汉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资源丰富 。汉中市年平均降雨量为700—1700米米,在附子需水範围之内 。冬季降水量最少,占全年降雨量的2.5%,此时附子正处于休眠期,需水量最少;春季降雨量较少,这种较少但适量的雨水,对附子茎和叶的生长很有利;夏季为全年降雨量最多的季节,尤以7月降水量最多 。在附子生产期内,4—7月是营养生长旺盛期,也是需水的最关键时期,汉中一年内的雨水分布可以满足附子生长的需求 。秋季降雨量较夏季有所下降,有利于附子的充分生长 。汉中多年平均气温14℃,在附子要求的温度範围内,极端最高温39.7℃,极端最低温-14.3℃,年平均无霜期233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季较为凉爽,雨量充沛,附子不会因高温和缺水,影响其生长,日照充足有利于附子的充分成熟 。汉中土壤以黄棕壤和黄壤为主,质地疏鬆,排水性好,PH5—7.3,呈微酸性偏中性,符合附子生长要求 。汉中地貌类型多样 。但以山地为主,以及丘陵和平坝,海拔在370—2000米之间,适合附子生长 。汉中地域广阔,无大规模农药使用历史,附子生长环境均无工矿企业污染,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不施化学肥料,保证了汉中附子的无公害化生产 。
汉中附子

文章插图
汉中附子历史渊源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就有附子“生健为山谷及广汉,冬月採为附子,春月採为乌头”的记载 。东汉,医圣张仲景是善用附子第一人,在其不朽着作《伤寒杂病论》里多次用到附子,不同的徵候用不同炮製方法的附子,将附子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附子是“补下焦命门阳虚之要药” 。据文史记载,汉中死附子的原野生产地之一,人工种植附子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种植,是附子的重要产区 。生产情况汉中是中国两大附子主产区之一,全市最高年份种植保有量约5000亩,年出口19万公斤 。常年产鲜附子6000余吨,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 。主要出口到韩国和日本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年出口量约为500吨,创汇400万美元 。汉中市南郑县汉中附子龙头企业承担了国家附子规範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在汉中市发展附子规範化种植2万亩,年产鲜附子8000吨,占全国附子产量的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