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20岁中进士当县官节俭朴素家徒四壁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大政治家、大史学家 。童年时留下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长大后成为大宋政坛的一颗耀眼明星,官拜宰相;老年时,勤耕19年编撰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成为中外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之一 。寒冬的一天,笔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谒司马光祠 。茔祠位于大运路夏县段的鸣条岗上,祠前峰岭逶迤,奔突成势;祠后涑水环绕,流逝成趣 。茔祠平方旷达,规模宏敞 。红墙匝绕,庄严肃穆,浓浓的古香古色吸引着我们登堂入室,去探寻这位清廉名相的历史足迹 。
【司马光20岁中进士当县官节俭朴素家徒四壁】刚正勤俭的前辈
走进司马光祠,迎接我们的是司马光的第30代传人司马伟国,他指着祠旁的一个村子说:“这是小晁村,北魏时先祖司马阳作为大将在此镇守,死后葬于此地,后人便在此定居繁衍,如今司马光家族有260余人,勤劳节俭、耕读传家一直是我们的古训 。”
网络配图
司马伟国边说边将笔者带到了司马光祖茔 。茔地松柏森森,古冢座座 。他指着前方一座大碑楼和墓冢说:这是先祖司马炫之墓,是司马光的祖父 。当时面对家道中落,靠发奋苦读成为宋初司马家族的第一个进士,官拜富平县令 。在任之内法纪严明,廉洁自守,政绩显著,以气节著称乡里 。
司马炫墓冢旁从左到右依次排着,司马光伯父司马浩、叔父司马沂、父亲司马池之墓 。司马池很小之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贤惠德淑,治家有方,全力支持司马池刻苦攻读,考取了进士,历任县州官吏,官至天章阁待制,进入高官行列 。司马池为官清廉,耿直不阿 。他在京都做群牧判官时,主官曹利用派他收账 。司马池翻开账本,首先找到曹利用说:“你还欠着账呢,令之不行,由上犯之 。”曹急忙还了欠账,司马池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
前辈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精神,给司马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
勤奋好学的书生
走进祠堂,古建相接,朴实别致 。司马伟国指着一截圆木告诉笔者:这是司马光用过的警枕,要说警枕,还得从司马光小时候谈起 。
司马池在光州光山县作官时,将刚出生的儿子称作司马光,既是为了纪念孩子的出生地,也是希望他将来做人光明磊落,做官光明正大,能够光宗耀祖 。司马光自小接受知识的熏陶,古人“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故事,深深打动着他的幼小心灵,激发了他浓厚的学习兴趣 。
某年鬼节,司马光随同母亲回夏县拜访亲人,在叔父司马沂的床头,看到了一块三寸厚的木板,婶母告诉他那是叔父的枕头,为了早点下地,不睡懒觉,他总是将木板侧枕着,木板侧翻时惊醒自己,便起床下地 。叔父侧板而卧辛勤劳作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司马光,也启发了司马光 。回家后,他让人将一截圆木做成枕头,夜读十分困倦后便枕着圆木而卧,圆木滚动被惊醒后,又接着读书 。从此,“警枕”陪伴着司马光度过了勤奋的一生 。1038年,20岁的司马光便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华州县官 。
网络配图
节俭朴素的生活
在祠堂的墙壁上,挂着一篇《司马温公布衾铭记》的文章,司马伟国说,这是范镇的孙子范祖禹写的,记述了司马光的一件事:
司马光在洛阳时,好友范镇从许州来看他,走进屋内,除见到四壁的书架上摆满图书之外,别无他物 。床上的被服更让人感到寒酸,布料早已褪色,补丁连补丁 。范镇深感司马光太清苦,返回许州后,让夫人做了一床被子,托人捎给司马光,司马光非常感动,在被头上用隶书端端正正地写着:此物为好友范镇所赠,一直盖到去世时 。病逝前,他给儿子司马康遗嘱:死后仍穿平时衣服,盖上这床被子,启奏皇帝国家财力困乏,不要实行国葬,将他的灵柩运回老家,予以薄葬 。范祖禹怀着对司马光的敬重之情,才写了这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