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20岁中进士当县官节俭朴素家徒四壁( 二 )


司马光担任国子直讲时,开封街市繁华,物价很高,司马光入不敷出,生活窘迫 。临近入冬,有个“梁上君子”以为司马光身居高官,肯定有不少金银财宝,夜晚悄悄潜入司马光家里,四处找遍也没翻出值钱的东西,只好扛走一个竹编衣箱,拿走了他和妻子仅有的衣服和被子 。失盗后的司马光见客没有衣穿,睡觉不能御寒,十分发愁,妻子安慰他说:“只要身体没事,丢了东西以后还会有的 。”才驱散了司马光的满脸愁云 。
在洛阳工作时,司马光常常往返于洛阳、夏县两地看望故乡的亲人,沿途州县得知司马光回乡,出于对司马光的敬重,都想招待一番 。司马光千方百计绕过官衙,即便遇到也婉言谢绝 。有一次,陕州知府刘仲通打听到司马光要路过,因政见相同,很想与他聊聊,便早早派人在路口等候 。不久,差人报司马光绕城而过,快到茅津渡口 。刘仲通急忙派人带着几坛好酒追至渡口 。司马光语重心长地说:“我不是要拒绝刘大人的一片好心,但沿途许多百姓连饭也吃不饱,很多人用野菜充饥,我无心享受这美酒佳肴……”此后,再无官衙为司马光设宴送礼 。司马伟国介绍,《宋史》上记载着这样的事,司马光妻子去世后,无以为葬,司马光只好当了家里的几亩地才埋葬了妻子 。他不仅个人节俭,还要求儿子司马康也节俭,《训俭示康》便充满着他对后辈的希望 。
呕心沥血的著述
网络配图
随着司马伟国的指点,我们在温公书院里看到了各种版本的《资治通鉴》,既有领袖、帝王批注的,还有外文印刷的 。他告诉我们,这本著作浸透着司马光19年的心血 。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离开首都开封,到洛阳一心一意地编著《资治通鉴》 。夏日的中原大地,酷热难耐,司马光常常闷在小屋里,光着上身,毛巾沾冷水继续工作,即使如此,汗水还常常弄得墨迹一片,他只好请人在书屋中挖了深坑,砌成地下室,点起油灯,埋头苦干,虽然油呛烟熏,但著述尚能继续 。在这个地下“凉洞”内,司马光度过了十几个炎夏 。
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司马光身体日渐衰弱 。为了劳逸结合,在朋友的劝说和赞助下,在后院建了一座“独乐园”,所谓的几个“景点”,只不过是一池清水、几丛箭竹,一座土台,几株花草、蔓生植物搭个凉棚而已 。他在《修荼蘼架》描述了园子的概况:贫家不办构坚木,缚竹立架敬荼蘼 。风摇雨渍不耐久,未及三载俱离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