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最后的外交演出:代表清朝签署辛丑条约( 三 )


《辛丑条约》连同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列强所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就像一条条锁链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层层绑定,彻底将中国套牢在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
李鸿章谢幕宣告旧外交终结
当初,李鸿章离开广州北上时,前来送行的南海县令裴景福问到此去前景如何,李鸿章说:“我不能预料,惟有极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 。”说完涕出如縻,听者怆然 。
的确,为签订和约,李鸿章竭尽了他全部的力气 。自1900年底,他便开始患病,转年7月,病情加重,已不能视事 。9月7日,签字当天,他不遵医生嘱托,坚持参加签约 。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吐血 。11月6日,已着殓衣,呼之犹应,不能语 。第二天,俄国公使还赶到李鸿章床前,逼他在中俄交收条约上画押未逞 。
俄使走后,他的老部下周馥见李鸿章“目犹瞠视不暝”,便哭着说:“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 。周馥将其眼睛抹上,随即瞑目 。李鸿章带着无限的憾事黯然而去 。
在他去世40天后,梁启超对其评价道:“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不得隐忍将就于一时也 。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
如果说《辛丑条约》的空前屈辱及李鸿章的悲凉离世,宣告了旧外交的惨败与终结的话,那么亦是从辛丑开始,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也标志了在内外交困的时代,在李鸿章的经验教训里,近代外交正酝酿着又一次艰难启程 。
世界上最长的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 。这条铁路跨越8个时区、2个国家和16条欧亚河流 。不少人都知道,这条铁路在二次大战中,成为苏联红军对日作战的重要交通生命线 。
相关阅读
晚清联俄抗日的外交大战略
然而,一些人也许不知道,这条大铁路的修建,是清政府实施“联俄抵日”外交政策的结果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896年初,清政府收到俄国的邀请,沙俄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有意请大清帝国派人参加典礼 。清政府准备派湖北布政使王之春跑一趟随个份子 。可俄国直接提出要派个重量级的人物来 。言下之意,就是要说话算数的人到俄国去,有事要谈 。
这一军倒是将醒了慈禧太后 。在“三国干涉还辽”中俄国人立了头功,要避免重蹈甲午战败的覆辙,何不顺水推舟,借此实施“联俄抵日”战略?
按照老佛爷的旨意,一位74岁的老人再次被推上历史的舞台,他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 。
大清帝国“联俄抵日”的外交策略由来已久,曾一度上升为国策 。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不仅要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还要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一时间举国哗然,连列强也觉得日本狮子大开口 。于是,俄国打头阵,联合德法两国要将日本煮熟的鸭子打飞 。
刚打完仗元气大伤的日本招架不住了,在向清政府追加3000万两白银“赎金”后,放弃辽东半岛 。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 。沙俄从中获利颇丰,俄国舰队当年就乘机堂而皇之地开始在胶东湾过冬了 。
“三国干涉还辽”让甲午战败后的清政府尝到了“以夷制夷”的甜头 。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先后密奏朝廷,提出“联俄抗倭” 。他们认为,日本图谋我东三省,也是沙俄的心头之患 。不如采取远交近攻之道,借沙俄防范日本的侵略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