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身无患


无身无患

文章插图
无身无患意为最高境界的医病方法就好比对待没有的烦恼概念一样去治疗,这里强调人们精神的巨大作用 。学者将意思延伸为,精神是人身的原动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的力量源泉 。原文本意是,人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人们有自身私慾的存在;如果人们没有自身私慾的存在,人们还会有什幺祸患呢?所以,王者珍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大王了;治国和治家一样,百姓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家,养家餬口就可以依靠他了 。
【无身无患】意为:世人皆愿受宠而惧辱,唯高人宠辱不惊而求无为,爱惜自身而不为身外之物所累 。
基本介绍中文名:无身无患
读音:无(wú)身(shēn)无(wú)患(huàn)
出处1: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三章》
出处2:元·马致远的杂剧《岳阳楼》
老子简介:姓李名耳,字聃
道德经别称:《道德真经》
词目无身无患读音无(wú)身(shēn)无(wú)患(huàn)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三章》(易性第十三):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其中的吾指的是芸芸众生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 。什幺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人们骤然得到它 , 为之惊喜 , 一旦失掉 , 为之惊惧 ,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什幺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人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人们有自身的私慾;如果人们没有自身私慾这个概念,我人们会有什幺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大王了;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家,养家餬口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释]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 。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人们没有自身私慾,有什幺大患可言呢?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给他 。[箴言]元·马致远的杂剧《岳阳楼》第二折里有幅健康对联:“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上联是说,人能克制自己的私慾,严以律己,身心就无忧无患 。人的生命是神与形的统一 。古人云:“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淮南子·原道训》) 。这里的“形”指人的躯体;“神”即精神,指人的内心世界,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所谓“克己”,就是要用理智(精神)去克制自己的嗜欲和贪慾 。一个人如果奔竞浮躁,汲汲名利,在心灵上就不可能澄澈清静,在生理上就可能出现忧患病灾;反之,如《黄帝内经》所言:“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就可收形神兼养、长生久视之效 。下联是说,做事不昧良心,不自欺欺人,心胸豁达坦蕩,睡觉也会安稳 。俗谚说: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又云:养生须修善,欺心枉吃斋 。如何律己处世呢?清人张潮《幽梦影》中的清言很有启示:“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讲得清楚:“秋气严”,“春气爱”,即律己要严,处世宜宽,出以爱心 。这样人际关係才会和谐融洽 。清乾隆进士唐仲冕为家居“果克堂”的题联,对于如何克己修身也写得很独到:“克己最严,须从难处去克;为善必果,勿以小而不为 。”南怀瑾先生也曾说:“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慾必生” 。是啊,人能出自克制自己就没有灾祸,做事不昧着良心就自然能安睡!解读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 。学者王克煜将“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概括为四个字:“无身无患” 。集中展示诠释这一句的全部思想精髓 。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 。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 。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 。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 。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 。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 。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幺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 。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 。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闢的发挥 。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 。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 。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 。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 。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 。”(王夫之:《老子衍》)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 。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祐子孙 。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权、利等身边之物 。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 。但是,把它摆在什幺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 。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 ,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慾,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託命 。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也就是王克煜教授熟读诸子散文,透彻领会彭祖、文王、老子、墨子思想精髓,结合自己修养提出的人生四重境界,并大力向社会倡导 。王克煜教授认为,这才是每个有修养的人,乃至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 。作者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过两份手抄本帛书《老子》(《道德经》) 。作品简介“无身无患”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三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 。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