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

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创作的一组词 。这四首《满江红》词写法相似,皆上片写“田家苦”,下片咏“田家乐” 。但对“苦”、“乐”的具体表现又有差异 。这组词通过农家的现实与理想的对照,突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表现出作者对农民生活疾苦的关注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词
作者:郑燮
作品原文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其一】细雨轻雷,惊蛰后和风动土⑴ 。正父老催人早作,东畲南圃⑵ 。夜月荷锄村犬吠,晨星叱犊山沉雾 。到五更惊起是荒鸡⑶,田家苦 。疏篱外,桃华灼⑷;池塘上,杨丝弱 。渐茅檐日暖,小姑衣薄⑸ 。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⑹ 。喜白头人醉白头扶,田家乐 。【其二】麦浪翻风,又早是秧针半吐 。看垄上鸣槔滑滑⑺,倾银泼乳 。脱笠雨梳头顶发,耘苗汗滴禾根土 。更养蚕忙煞採桑娘,田家苦 。风蕩蕩,摇新箬;声淅淅,飘新箨 。正青蒲水面,红榴屋角 。原上摘瓜童子笑,池边濯足斜阳落 。晚风前个个说荒唐,田家乐 。【其三】云淡风高,送鸿雁一声凄楚⑻ 。最怕是打场天气,秋阴秋雨 。霜穗未储终岁食⑼,县符已索逃租户⑽ 。更爪牙常例急于官⑾,田家苦 。紫蟹熟⑿,红菱剥;桄桔响⒀,村歌作 。听喧阗社鼓⒁,漫山动郭 。挟瑟灵巫传吉兆⒂,扶藜老子持康爵⒃ 。祝年年多似此丰穰⒄,田家乐 。【其四】老树槎丫,撼四壁寒声正怒 。扫不尽牛溲满地,粪渣当户 。茅舍日斜云酿雪,长堤路断风吹雨 。尽村舂夜火到天明,田家苦 。草为榻,芦为幕;土为锉⒅,瓢为杓 。砍松枝带雪,烹葵煮藿 。秫酒酿成欢里舍,官租完了离城郭 。笑山妻涂粉过新年,田家乐 。注释译文⑴惊蛰:农曆二十四节气之一,公曆三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 。⑵东畲南圃:泛指田园 。畲:田 。⑶荒鸡:古人把以三更前鸣的鸡称为荒鸡,诗中泛指鸣叫的公鸡 。⑷桃华:桃花 。灼:鲜明,光亮的样子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⑸小姑:泛称未出稼的少女 。⑹腊醅(pēi):冬天酿製的酒,腊酒 。醅:未经过滤的酒 。陆游诗:“腊醅初见拆泥封 。”⑺槔(gāo高):指桔槔,原始的提水工具 。⑻鸿雁:大雁 。⑼霜穗:秋霜中成熟的禾穗 。苏轼《东坡》:“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柱 。”⑽县符:县衙的文告、命令 。索:追索 。⑾常例:亦称规礼,指官吏凭藉权力向下属和百姓索取的贿赂 。急于官:此官租更急迫 。⑿紫蟹:螃蟹 。罗隐诗:“盈盘紫蟹千巵酒 。”⒀桄(guāng)桔:泛指纺织、吊水等劳动的声音 。桄:织机或梯子上的横木 。桔:打水用的吊桿 。⒁喧阗:哄闹声 。社鼓:社日祭神时的鼓乐 。⒂灵巫:巫师 。⒃扶藜老子:拄着藜杖的老人 。康爵:大酒器 。康:大 。爵:酒器的一种 。⒄丰穰(ráng):丰收 。《汉书·食货志》:“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 。”⒅锉:瓦锅 。杜甫诗:“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 。”作品鉴赏第一首从农家耕作无比辛劳的角度写“田家苦” 。春耕时节,农民五更即起,头顶晨星劳作,晚上披着月光荷锄归家,起早摸黑,极为劳苦 。“田家乐”则从田园风光的迷人及生活的闲适落笔,作者以清丽的笔墨泼洒出一幅桃花辉映疏篱、垂柳倒映池塘的美好画面 。并以此为背景,描绘出少女自在玩乐,老翁剪春韭、饮美酒的悠闲自得的生活 。第三首“田家苦”在负担的沉重 。农家“最怕”的不仅是天公不作美,尤其是官府对租赋的追索,及官吏贪得无厌的索贿,农家既忧天,又怕官,自苦不堪言 。“田家乐”则在于享受丰收的喜悦 。丰收时节,农家吃紫蟹、剥红菱,到处是纺织、吊水及民歌的声音,社日祭神的鼓乐“漫山动郭”,拄杖老者畅饮美酒,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将农家享受丰收喜悦的情景写得真切动人 。这组词的“田家苦”着眼于现实,“田家乐”则是诗人理想的歌咏,对照写来,更突出农家生活的艰辛,表现出作者对农民生活疾苦的关注 。作品写景叙事无不精妙动人,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作者是一个自幼读圣贤书、一心要“直掳热血为文章”、“歌咏百姓之勤苦”的诗人,他把作诗、画竹等与当县官为百姓解疾苦看成一样重要,所以他的诗文画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爱民思想和文人的骨气 。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穫,以养天下之人 。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 。”大义凛然!观点何等明确 。可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思想的局限,他在山东范县当县令时,家中已有典产土地三百亩,并打算再买田二百亩,是想“为农夫以没世”的田主 。因而这两首田家苦乐歌只是站在儒生、田主的立场来歌咏农民的苦乐,远没有他在范县寄弟墨第四书中所说的那幺直截、切当 。但郑板桥的爱民、重农思想及其对家属、后辈进行重农、爱农教育,则是中国古代士人中最明确、最强烈、最典型的 。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的家信中曾嘱其弟以李绅等的四首五言绝句令小儿们读唱,接受教育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燮,清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克柔 。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 。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中进士 。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 。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潍县,遇大饑荒,即开仓赈贷;乾隆十八年,因请赈触忤大吏而辞官 。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并立生祠 。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 。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 。其诗、书、画,人称为“三绝” 。其着作以中华书局1962年版《郑板桥集》蒐集最为完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