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南宋词人吴潜所作的一首词 , 此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由衷关切以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上片写友人的归隐之意及其因 , 前两句用问答式写归隐之意 。“一汀”、“半帆” , 用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归隐之因;下片写送友人的情景和自己的感慨 。前两句先写情谊后写关切 , 结尾两句倾吐了词人自己有志难表 , 屡受压抑的情怀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 , 空怀壮志的悲慨 。这首词用语清疏明快 , 意思深沉凝聚 , 风格抑扬顿挫、慷慨悲戚 , 词人多次设问 , 层层深入 , 托出主旨 , 含蓄蕴藉 , 发人深思 , 读后可令人生同情之感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创作年代:宋代
作品体裁:词
作者:吴潜
作品出处:《全宋词》
作品原文满江红·送李御带珙⑴红玉阶前⑵ , 问何事、翩然引去⑶?湖海上、一汀欧鹭⑷ , 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 , 济时有策从谁吐⑸?过垂虹、亭下系扁舟⑹ , 鲈堪煮⑺ 。拚一醉⑻ , 留君住 。歌一曲 , 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 , 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⑼ , 年光冉冉今如许⑽!试举头、一笑问青天 , 天无语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满江红:词牌名 , 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 , 前片四十七字 , 八句 , 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 , 十句 , 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 , 格调沉郁激昂 , 前人用以发抒怀抱 , 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 , 双调九十三字 , 前片八句四平韵 , 后片十句五平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 , 作者的友人 , 《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 , 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 , 蜀人 , 平吴曦后 , 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 , 被杀) , 此李珙或系其人 。御带:也称“带御器械” , 官名 。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⑵红玉阶:红色的台阶 , 此处代指宫殿 。⑶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⑷汀(tīng):水边平地 。⑸济时:拯救时局 。从:跟 , 向 。⑹垂虹亭:地名 , 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 , 建于宋仁宗庆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 。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扁(piān)舟:小船 。⑺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 , 见秋风起 , 想起家乡的鲈鱼脍 , 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 , 何能羁宦数千里 , 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 。鲈(lú):鲈鱼 。堪:可 。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⑻拚(pàn):捨弃 , 不顾惜 。⑼悠悠:众多的样子 。浑:全 。⑽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白话译文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 , 因为什幺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 , 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 , 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 , 那里着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拚死一醉 , 真诚地挽留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 , 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 , 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幺多全没有解决 , 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 , 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 , 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 , 李珙辞官途经此地 , 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词的上片抒写的是作者对于友人壮志难酬的同情及对友人辞官归隐的理解 。开篇“红玉阶前 , 问何事、翩然引去”既点出送别地点 , 也交代了作者的这位友人要辞官隐退的事实 。作者一开篇就设下“问何事、翩然引去”的问题 , 引人遐想 。紧接着 , 作者并没有写友人对“何事”的回答 , 只构想友人归隐后的生活 。“湖海上 , 一汀鸥鹭 , 半帆烟雨 。”呼应前文“翩然”一词 , 写友人今后将漫游湖海之上 , 过着与鸥鹭为伴、穿梭于江上烟雨的隐居生活 。这种生活看似自在、悠闲 , 实际上“半帆烟雨”四字隐约流露出作者对友人将受江上风雨侵扰的担忧 , 同时也暗示出友人辞官归野也是迫不得已 , 自有其难言的隐衷 。“报国无门空白怨 , 济时有策从谁吐”两句 , 作者代友人吐露真言 , 将其归隐的原因和盘托出 , 这样写 , 既是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理解 , 亦是作者自我心声的吐露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 , 鲈堪煮 。”作者既写友人行经垂虹亭的事实 , 又从友人经过垂虹亭的时间想到此时正是鲈鱼肥美的季节 , 再关和晋代张翰在外做官 , 想到家乡鲈鱼脍便辞官返乡的典故写友人此次辞官归隐 , 显得亲切、自然 。词的下片直接抒情 , 表达对友人的不捨及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下片“拚一醉”四句 , 承上片“鲈堪煮”而来 , 写作者与友人送别的情景 。由于有上片充分的铺垫 , 此处惜别的情意就更显浓厚 。“拚一醉”语气沉重 , 表现出作者挽留友人的坚定与执着; “歌一曲”语气轻缓 , 但用情极深 , 表露出作者欲留友人不得 , 不得已送友人归去时的留恋与难捨深情 。“遍江南江北 , 欲归何处?”这是作者对友人归隐后处境的担忧 , 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怅惘 。“世事悠悠浑未了 , 年光冉冉今如许 。”作者借友人归隐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如今国家内忧外患 , 正是用人之际 , 而像友人这样的能人志士却要隐退 , 任其虚度光阴 , 这是多幺令人痛惜的事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结尾处 , 作者举头问天 , 天亦无语 , 委婉地表明作者的心思无人理解 , 悲愤之情更深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 ,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 , 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 。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 , 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 , 结句达到了高潮 。从全词不难看出 , 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 , 寄寓了个人的身世感慨 , 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 。在当时的环境下 , 报国无门 , 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名家点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琪:这首送别的词 , 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可以看出 , 作者对友人的抱负和才能是了解的 , 对友人的遭遇是同情的 。其实 , “报国无门空自怨 , 济时有策从谁吐” , 也正是自己的写照 。结尾两句则倾吐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感情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小鸥:此词为送别朋友而作 , 表现了对友人的理解和同情 , 并借题发挥 , 抒写了报国无路的悲慨 。开篇以问句开启 , 接着自问自答 , “报国”两句 , 有策而无路 , 感慨悲愤 。换头赋送别之情 , “世事”以下重新挺起 , 愤世之情 , 迟暮之感 , 一泻而出 。一结真有屈子问天之意 。气势畅达 , 风格壮阔而苍凉 。作者简介吴潜(公元1196年—公元1262年) , 字毅夫 , 号履斋 , 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宣城)人 。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第一 , 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 改签广东军判官 。绍定年间 , 历太府少卿、淮西总领 , 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 。后陈九事 , 忤时相 , 罢 。又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 , 拜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 。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转左丞相兼枢密使 , 封许国公 。以论丁大全、沈炎、高铸之奸 , 被劾 , 一再贬徙循州安置 。卒年六十七 。《宋史》、《南宋书》有传 。有《履斋遗集》四卷 , 续集一卷 , 别集二卷 。词集《履斋诗余》一卷 , 存二百五十六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