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腿鹹肉粽


火腿鹹肉粽

文章插图
火腿鹹肉粽【火腿鹹肉粽】粽子无疑是糯米和火腿、鹹肉在火与水的激烈碰撞中孕育出的爱情结晶,剥开粽子的瞬间,热气混合着糯米、火腿和鹹肉的味道喷薄而出瀰漫了整个屋子,随着最后一口粽子下肚,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孤零零的粽叶 。
基本介绍中文名:火腿鲜肉粽
主要食材:糯米,火腿
分类:主食,传统美食
口味:鹹、香
材料主料:糯米、火腿、五花肉辅料:粽叶、姜调料:生抽、蚝油、食盐、花椒粉、胡椒粉做法1、五花肉切厚片,提前一天用鲜味生抽、蚝油、盐、花椒粉、胡椒粉、姜片抓匀腌製入味 。2、糯米无需浸泡,洗净沥水 。3、粽叶提前一天刷洗乾净,入锅煮5分钟后放凉备用 。4、糯米、腌製过的五花肉和火腿切块 。5、取两张粽叶,毛面相贴 。6、沿下方三分之二处捲起成漏斗状 。7、先装适量糯米 。8、放入两片五花肉、一片火腿 。9、再放入糯米完全覆盖 。10、把上方的粽叶往翻折下来 。11、同时,将两边往下折紧 。12、将多余的粽叶翻转折好 。13、用棉线或者粽绳綑扎结实 。14、凉水入锅,大火煮开后转中火煮5小时,中间可加热水 。小贴士经过5个小时的炖煮,五花肉的肥肉部分已经完全看不见了,留下的是被油滋润的闪闪发亮的糯米和瘦肉,还有那碎了一屋子的香气 。饮食宜忌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慾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澱粉等,为温补强壮品 。其中所含澱粉为支链澱粉,所以在肠胃中难以消化水解 。糯米食品宜加热后食用 。糯米不宜一次食用过多 。糯米性粘滞,难于消化,不宜一次食用过多,老人、小孩或病人更宜慎用 。糯米年糕无论甜鹹,其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都很高,对于有糖尿病、体重过重或其他慢性病如肾脏病、高血脂的人要适可而止 。饮食文化:火腿鹹肉粽是属于鹹粽的一种新型口味 。粽子来源一: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幺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讚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讚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来源二:古代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 。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 。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 。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糉,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 。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隗送,或言为祭屈原 。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因李时珍此种说法,故闻一多有 “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说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 。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 。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 。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说都有道理 。粽子来源三:春秋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硷,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硷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 震远同湖州粽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