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区( 五 )


文章插图
格拉条大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阜阳特有的一种食物,颇受当地人的喜爱,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它的名字来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搁拉”(gela),而这种类似麵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 。格拉条是一种麵条,都叫格拉条,口味香辣 。

颍州区

文章插图
石子馍阜阳一些餐饮引入较早,传说为陕西蒲城石子馍,历史非常悠久,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 。据传:“神农时食谷,加米于烧石上而食之”(《古史考》) 。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 。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 。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 。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江南,袁枚尝罢,大加讚赏,称之为“天然饼” 。石子馍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製成的馍 。
颍州区

文章插图
锅盔阜阳锅盔馍仅存东关一家在製作 。为陕西传统小吃之一,明初大移民带入颍州府(今阜阳) 。尺寸较大,外观呈圆形,馍边压成带辐射状的一高一低的波纹,火色均匀,看上去宛如一个大菊花图案 。製作时由手指粗一圈一圈的麵条盘圆而成,其显着特点是: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乾酥,色形美观 。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状如板油 。闻着香,吃起酥,回味无穷,耐饥,耐贮,携带方便 。
颍州区

文章插图
撒汤撒汤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小吃,起源于古颍州,即今阜阳市 。撒汤以其简单的做法和鲜美的口味被流传开来 。主要是用羊或者鸡的骨头来熬制的汤,汤里稍微勾点芡汁,让汤浓一点 。打一个鸡蛋在碗里搅匀,用滚开的汤汁一冲,沖成蛋花,鲜美的撒汤就做成 。
颍州区

文章插图
马糊鹹马糊,里面有豆皮,花生米,海带、芝麻,也有添加豆腐脑的,阜阳城人民最常见的吃法,就是把刚炸出来的油条揪成段,泡在鹹马糊里,那味道和豆浆泡油条有的一拼 。淡马糊:就是黄豆面熬成的粥,盛在碗里,洒上芝麻盐,和腌製好的黄豆和芹菜 。黄豆和芝麻香味融合的相得益彰,配上芹菜的鹹鲜脆嫩 。这两种马糊也几乎是遍布街头巷尾 。
颍州区

文章插图
皮丝阜阳特产皮丝,系新鲜猪皮经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外观金黄途亮,薄如蝉翼,食之滑而不腻,味美绝伦,乃筵席中的名菜 。阜阳皮丝又称春祥皮丝 。
颍州区

文章插图
鏊子馍鏊子—锅的一种,向上凸起的铁制圆形鏊子炉,可以烙制薄薄地饼子 。北方人叫烙馍 。鏊子馍是人们常吃的,软而薄,卷上鹹菜、鸭蛋、滷鸡蛋、土豆丝、腌蒜苔、青椒丝等,再沾以椒油、大蒜汁,或者佐以腌雪里蕻及稀饭,有时煮个鹹鸭蛋,一定要切成八牙儿,是一顿上好的晚餐 。烙馍是用擀轴子做成,直径约1尺左右,薄如道林纸,圆形的馍,放在热鏊子上翻,熟即取下,连菜带饭都有 。“一个鏊子馍抵仨菜”就是这个道理 。早先吃烙鏊子馍的,卖苦力的人居多,食量都不小,吃鏊子馍不论张,拿筷子去扎 。扎满一筷子厚,叫“一筷扎”,已经是很不起的食量 。在阜阳东关最热闹的小十字街口,人们经常卷羊肉串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