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爱空间装饰公司怎么样 爱空间许昌公司装修怎样( 二 )


河南省许昌市西北侧的张桥村王少锁家门口 , 假发生产并不是想象中类似工艺品的生产景象 , 现场毫无高端感受可言 。一袋袋编织袋的头发 , 如同建筑材料一般 , 层层垒起 , 堆在了路边 。两个工人在旁边操作一台机器 , 将编织袋里成团的头发打散、洒上水 , 再用耙子像晒谷子一样把头发在旁边的地上摊开 。那些头发打着结 , 混合着灰尘、泥土 , 颜色暗淡 , 风一吹甚至还有白色的如同头屑一般的脏东西飞起来 。工人师傅的手上粘着一层黑色的油污 。“一股头油味 , 中午不洗手都吃不下饭 。”他们说 。

许昌爱空间装饰公司怎么样 爱空间许昌公司装修怎样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张桥村从事档发工作的少有50岁以下的人
王少锁家雇着5名工人 , 负责最初的分拣工作 。他们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尺寸的头发分好类 , 送到隔壁村负责档发处理的加工点 。所谓“档发” , 是指把粗加工后的成品按长度进行分档 , 4英寸长的用2道白线捆扎 , 称2档;6英寸的用3道白线捆扎 , 称3档 。
“扯、理、撕、挂、拉” , 这是档发的5道流程 。要想把头发打理整齐 , 先把分好类的头发一层层放到拉床的底篦上压实 , 一缕缕从缝隙中把头发抽出来;然后把一缕缕的头发在手里理整齐 , 拿绳子捆好 , 用木拍不断拍打;再然后要把拍好的头发放回篦子 , 用镊子把依旧不整齐的头发一根根挑出来 。张芳今年50岁 , 做这一行超过35年 , 每天最多也只能处理20公斤 。
而王少锁从事的回收分拣 , 是整个假发产业的第一个环节 , 也是许昌假发产业发展的起点 。
许昌“收头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 。据当地老人描述 , 这里最早是给一些京剧班子做戏服、胡子等道具 。据1923年的《许昌县志》记载 , 20世纪初 , 该村的白锡和与外国来华商人合开了发庄“德兴义” , 收购国内的头发卖给德国商人销往海外 , 制成假发 。
在许昌西北的泉店及周边小宫、花王等若干村庄里 , 这种“院内生产 , 街上交易”的家庭作坊式头发加工经营方式 , 持续了近百年 。在王少锁的印象里 , 小时候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假发生意 , 每家房前屋后 , 甚至马路边都堆满了头发 , 村子里像赶集一样热闹 。小宫村村主任陆宝山告诉本刊 , 鼎盛时期 , 小宫全村900多户村民 , 有超过八成家庭从事头发生意 。
这也直接催生了改革开放后 , 附加值更高的假发设计生产向许昌集聚 。1993年初 , 许昌发制品总厂和美商合资创办了现在的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 , 这是许昌第一家有能力进行假发设计和精加工的公司 。此前许昌当地粗加工好的档发通常被运送至青岛、郑州等口岸出口 , 由韩国和日本的企业完成深加工 。此后 , 越来越多的许昌企业被带动进入设计环节 。根据许昌市商务局发布的数据 , 到2017年 , 许昌从事发制品生产、进出口的企业有240多家 , 依靠假发谋生的从业人员超过30万 , 出口假发数量能占到世界假发市场的50% 。阿里巴巴旗下速卖通发布的数据显示 , 许昌市生产的假发制品平均每天的全球销量为4万套 , 年成交额15亿元 , 平均每两秒钟就有一顶假发被买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