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天仪


浑天仪

文章插图
浑天仪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 。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 。浑仪发明者是我国西汉的落下闳,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进行改进 。
【浑天仪】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製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浑天仪
馆藏地点: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所属年代:西汉
含义:浑仪和浑象的总称
理论背景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 。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即是“物化”和“浑天说” 。
浑天仪

文章插图
张衡改进浑天仪组成构造浑天仪是浑象和浑仪的总称 。
浑天仪

文章插图
浑天仪详细结构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恆隐圈、恆显圈等,类似天球仪 。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亦称望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 。浑仪由早期四游仪和赤道环组成 。从汉代到北宋浑仪增加了黄道环、地平环、子午环、六合仪、白道环、内赤道环、赤经环等 。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 。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并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独立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 。历史发展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 。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 。盖天说认为,天如盖,盖心是北极,天盖左旋,日月星辰右转 。宣夜说认为天无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并不附着于“天体”之上 。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宣夜说后来不幸失传了,盖天、浑天两说并行,竞相争鸣,比较科学的浑天说渐占上风 。同时,观测天象的仪器也不断出现,如武帝时洛下闳製造了浑天仪,宣帝时耿寿昌又造了浑天仪,和帝时崔瑗的老师贾逵更製造了黄道铜仪 。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 。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核阴阳”,终于“妙尽璇玑之正” 。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 。浑天仪主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最外层周长一丈四尺六寸 。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还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纬等等天象 。仪上附着两个漏壶,壶底有孔,滴水推动圆圈,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 。于是乎各种天文现象便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 。这件仪器被安放在灵台大殿的密室之中 。夜里,室内人员把某时某刻出现的天象及时报告给灵台上的观天人员,结果是仪器上、天上所现完全相符 。铜仪的两侧附有玉虬(龙)各一,吐水入壶,左为夜,右为昼 。壶上分别立着金铜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 。更有妙者:台阶下还有内装机关与两壶相联的瑞轮、荚,靠着滴水的推动,依照月亮出入圆缺的变化,不停地旋转开合,表示着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动日曆一般,可见这件浑天仪及其附器,与近世的假天仪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此仪诞生的前一年,张衡先用竹篾製成一个模型,名曰“小浑”,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校正,然后才铸作大仪 。浑天仪是张衡血汗的结晶 。他接着写了《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两本说明书,又撰成《灵宪》一部,绘製《灵宪图》一份 。典籍记载西汉末扬雄(公元前58-18年)《法言·重黎》篇里写道:“或问浑天 。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