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 一 新密历史之最( 四 )


图版六 北城墙西剖面(由东向西)
墙基以外的护坡为辅助墙体的夯筑方法,南城墙的外侧是顺着内高外低的坡状基础(以生土为底),打几层五花土基础层,然后起板夯筑一板墙体,再在上面层层夯打延伸到主体墙上 。因南墙外护坡墙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平整土地时挖掉一部分(现村民称其为二道城),已成断崖,原来全貌已难知其详 。唯北端墙体的起点处,向下挖有基槽 。这种作法似为了提高承受端体的下压外推能力,这种方法到战国时期仍在使用 。北墙外侧辅助墙体都是呈外低内高的坡状,紧贴在墙体上,内侧辅助墙体已不存在 。城墙的夯窝以圆形小圈底为主,直径2厘米~3厘米,也有椭圆形和不规则圆形数种,最大的夯窝15厘米 。从发掘情况看,在墙基底部使用石头夯具,墙基筑出地而之后,多见圆形圈底的木棍夯具痕,夯窝般4个、5个或7个一组,说明木夯具使用的木棍是成束的 。(图版七)夯打过程中,如果遇沉积泥或粘性大的土质,在夯而上常铺垫有植物茎杆,以防止粘滞夯具 。在城墙南北东三面,皆发现有护城河 。护城河是在城的西北部引水东流,至城东北角向南,到城的东南角与城南的一无名河(来自东北方向的岳村)汇流,形成南护城河,西面是利用自然河即漆水作屏障 。护城河宽34米~90米,深4.5米见软泥不到底 。
图版七 南城墙夯窝(ⅢT1)
(二)夯土建筑基址F1
在城址内,除发现有汉代文化、战国时期的韩文化遗存外,还有大量的殷墟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的水井、灰坑、陶窑、杀殉坑、墓葬、灰沟与小型房基 。主要清理的是一座龙山文化大型夯土建筑基址F1,以及同时的大型廊庑建筑和其它建筑的部分墙基、磉墩、柱础石和柱洞等 。
图五 古城寨龙山文化夯土建筑基址F1和廊庑建筑F4平面图
夯土建筑基址F1,位于城址中部略偏东北,属区和 IV 区,为南北长方形夯筑高台建筑 。(图五,图版八)分布于 ⅢT89、T75,lVT85、T86、T101、T102、T117、T118内,开ロ于第5层和第6层下,(该遗址所有探方和探沟皆未统一编地层,筑基址F1的范围内,被ⅢH13、H14、HI5、H16、H17、H18、H24、H25、H27、H28、H29、H30、H41、H42、H43、H46、H47、H48、H49、H50、H51、H52和ⅢМ2打破 。在区的范围内,夯土建筑基址 F1被lVF2,IVH15、H16、H17、H18、H20、H22、H23、H24、H25、H26、H31、H32、H39、H40、H41、H42、H44、H45、H46、H54、H59、H61、II62、H63、H64、H67、H70、H71、H72、H78, lVG1、G2、G3、lVJ1、J3和IVY2打破 。以上诸遗迹的年代有殷墟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等 。
图版八 夯土建筑基址F1全景(由东向西)
夯土建筑基址F1,坐西朝东,南北长28.4米,东西宽13.5米,面积383.4平方米,方向281度 。其南、北、东三面皆有回廊 。该夯土建筑基址虽经殷墟、二里岗、二里头及龙山晚期诸文化遗迹的破坏,但保存仍基本完整 。夯土建筑基址F1上南北排列着六排柱洞或磉墩,把房子分隔成七间 。由于晚期的破坏,每排现存柱洞满5个的已不多,少的仅存2个,也有3个和4个的 。毎排柱洞间距宽窄不一,远的4.5米,近的2.15米 。这些柱洞仅各排的中心柱柱洞内有柱础石或磉墩 。在夯土建筑基址F1的周边,还发现小型柱洞41个 。在这些小柱洞之间,还发现有更小的柱洞,这些柱洞正好是处在房基四周围墙的位置,推测当是木骨泥墙中的立柱,小的柱洞直径0.15米,大的直径0.2米 。在房基南、北、东三面还发现有廊柱磉墩19个,其中南廊现存2个、北廊现存5个、东廊现存12个 。南北两侧的磉墩多为不规则圆形或长方形,且形状较大,最大的直径0.8米(彩版四,1),最小的直径0.6米 。南、北两侧的廊柱基础呈均匀分布,唯东廊磔墩为3个一组,柱间距1米左右,而组与组之间相距都在2.5米左右,磉墩的做法是先挖基础坑,形制上大下小,然后再由底层用层夯打出(现存)地面,有的柱基上还加有红黏土和料礓石层,估计廊柱就是树立于这一层面上 。夯土建筑基址F1的建筑方法是:按房基大小挖基础坑,以生土为底,打基础夯 。如原地面有坑,则从坑底打夯 。然后挖柱洞,填土夯打柱基或磉墩,置中心柱柱础石,树置各种立柱,出地面形成夯土台基 。这些柱洞并不都在一个水平面,个别柱洞在夯打到一定高度时,置中心柱水平础石和树立柱 。其夯土层一般较薄,厚2厘米~4厘米不等,土质坚硬,为五花土 。夯窝为圆形小國底,直径3厘米左右 。夯土建筑基址 F 当为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中的宫殿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