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 一 新密历史之最( 三 )


二、龙山文化遗迹
主要有城墙、夯土建筑基址和廊庑基址、灰坑、瓮棺葬、奠基坑等 。

图版二 东城墙及东北城角(由东北向西南)
(一)城墙与护城河
古城寨城址至今仍保存着南、北、东三面城墙,西墙被溱水冲毁 。(图四)城址位于古城寨遗址的中心区,平面呈长方形,方向349度 。共南墙西临溱水,向东与东墙南端相连 。北墙西临溱水,东接东城墙北段 。在南北北两城墙的中部,有相对的城门缺口,至今仍是村民出入的唯一通道 。(图版三)东城墙是三面墙中保存最好的,无一处断缺 。(图版二)北墙地下基础长500米,基础宽42.6米~53.4米;地上墙底宽12米~22米,顶宽1米~5米,墙长460米,墙高7米~16.5米 。南墙地下基础长500米,基础宽42.6米~62.6米;地上墙底宽9.4米~40米,顶宽1米﹣7米,墙长460米,墙高5米~15米 。东墙地下基础长353米,基础宽85.4米~102米;地上墙底宽36米~40米,墙长345米,墙高13.8米~15米 。西墙的复原长度370米 。
图版三 北城墙北门缺口(由北向南)
城址是依溱水和另一无名河的交汇处修筑,城墙的修筑方法也因地而异 。墙基的处理分以下几种:其一,城内原地面呈西高东低,大概是为了将城筑成长方形,或为扩大城内使用面积,不得不将城东南部的较低洼地带,用夯土筑起宽阔的墙基,然后再修筑东城墙和南东段 。这些墙基的底部距现在地面10米左右,最下部是先用红色黏土掺小卵石和料礓石打出厚0.25米~0.45米的第一基础层,然后在上面用纯净的黑色黏土夯打出极为坚密的第二基础层,厚约0.60米 。而后层层夯打出地面,起板夯筑主墙体 。其二,在低洼地带以外地势略低的地方筑墙时,先对地面下的窖穴进行清理,然后由底部填土层层夯打出坑口,再在上面加筑夯土 。无坑的地方是用黑色黏土夯打起0.60米左右的极为坚密的基础层,然后在上面夯出数层夯土后,再起板夯筑主墙体(南城墙的中段就是采用此法) 。其三,在地势较高的西北部,即北城墙的西段,是先挖深约1米的基础槽,以生土为底,在其上打一层薄薄的基础夯,然后直接在基础槽内起板分块夯筑 。其四,在北城墙的东段,平整出较宽的地基,在生土上打一层较薄的黏土和陶片层,再在上面打起数层夯土,而后起板版筑 。主体墙的版筑方法,北城墙基础槽内残留版筑墙一层,并行连接六道(块)版筑墙,地上残存三层,毎层有并行的5道(块)版筑墙 。每层版筑墙高1米左右,宽1米~1.3米,长1.4米~2米不等 。南墙保留有两层版筑墙,每层有版筑墙12道,其中有11道是用版筑方法夯打而成,北部第四道是在第三道与第五道板墙筑起后,在两墙之间留下了宽约近8米的空间内,由底部层层填土夯打起来 。南北两城墙的版筑方法,夯痕大小非常一致 。每层版筑墙的高度和长宽也都比较接近,都是在起板前先立夹板的圆形小木柱(棍),多是一侧两根,埋入土内深0.10米 。据《考工记》推测,两侧相对的立柱顶端是用绳拴系,然后放夹板填土夯打 。夹板侧高有0.20米、0.25米、0.35米不等 。顺墙体的夹板都是木板,横墙体的挡头少量用木板,也有竹编和小木棍编绑在一起来代替木板的现象 。(图版四、图版五)
图版四 北城墙竹木编挡板痕(llT1)(由西向东)
图版五 南城墙木板挡板痕(ⅢT1)(由北向南)
为了节省工时和木材,也为了抽夹板的方便,起板夯打另一板墙时,总是隔一道板墙不打,而去打另一道版筑墙,这样依次反复,将一层需先打的打完后再将留下的板墙空间层层夯打起来 。结果是先打的板筑墙土质坚密,而后打的墙体却略虚,这些情况均被发掘所证实,如北城墙的西剖面 。(图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