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医生逆行援非书写“中非友谊”佳话


新华社太原6月30日电(采访人员吕梦琦、解园、徐伟)47岁的喀麦隆人纳塔马克已经恢复健康,不用再忍受疼痛折磨。一个多月前,这位中年妇女因右下腹急剧疼痛被送往当地医院,中国援非医生刘军廷给她实施了腹腔镜手术。一个半小时后,纳塔马克转危为安。
“是中国医生救了我,我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守护。”纳塔马克说。
今年,纵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非洲肆虐,山西、广东、黑龙江、山东等地均如期派出医疗队,守护非洲人民的身体健康。
刘军廷是今年三月底到达非洲的,与他同行的还有来自中国山西省的另外36名援非医疗队员。他们从太原市登机,历经20多个小时抵达埃塞俄比亚。在那里,队员们在飞机上穿戴好防护服后,又分赴喀麦隆、多哥和吉布提三个受援国,开展为期一年的援非医疗任务。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医生逆行援非书写“中非友谊”佳话
文章插图

刘军廷大夫正在病房查房。受访者供图
4月11日,第一批中国援助的疫苗抵达喀麦隆。第二天,刚刚结束隔离期的刘军廷和他的同事就投入到疫苗接种工作中。
中国的医疗援助得到了受援国人民的欢迎和认可。不久前,一位穿着墨绿色工作服的医院保洁人员,一边双手打着节拍,一边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唱着《我爱你中国》,送别即将期满回国的中国医疗队员。
这段视频在微博上获得了超过300万的浏览量,不少网友为之动容,纷纷留言“愿中非友谊地久天长”。
为了更好地开展医疗援助,新一批中国医疗队员先期抵达喀麦隆,完成工作交接后,上一批队员才返回中国。
除了参与当地疫情防控工作以外,新任的援非医生还承担着外科、内科、针灸、麻醉等日常医疗工作。对于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踏上非洲土地的他们来说,援非工作远比想象中艰苦。
“除了要适应环境、克服语言障碍,最大的困难是当地医疗器械不足、陈旧,影响工作开展。”刘军廷说,与纳塔马克相同的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在中国最快20分钟就能顺利结束,在喀麦隆则花了一个半小时。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非洲传播。在繁忙的工作中,中国医疗队员们还要兼顾个人防护。在非洲炎热而潮湿的气候中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提高了他们的工作难度和压力。即便如此,疫情也挡不住中国逆行援非的脚步。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位于喀麦隆雅温得一所孤儿院的孩子们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中国的叔叔阿姨为他们送来了食物、医药和书籍,还给他们的眼睛做了健康筛查。
已经80多岁、患有足疾无法站立的孤儿院院长阿坦加纳紧紧地拉着中国医生们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着“谢谢”。
“今后还会开展更多类似的活动,为守护非洲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山西省援非医疗队总队长田源说。
田源所带领的医疗队承担着喀麦隆、多哥、吉布提三国的医疗工作。自1975年以来,山西省累计派出了61批医疗队、1311名队员,其中先后有210名队员获得了受援国的荣誉表彰,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广泛好评。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医生逆行援非书写“中非友谊”佳话
文章插图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援非医生前往喀麦隆首都雅温得的一家孤儿院进行义诊。受访者供图
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历史源远流长。1963年,刚刚结束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就派出第一支医疗队远赴阿尔及利亚。58年来,中国已向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超过2万名医疗人员,救治了数以亿计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