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离婚是真的吗?孔子竟然是这样看待女人的

圣人,也是有自己的家庭生活的,比如孔子 。
从子贡开始,孔子就被称为“圣人” 。历史越是往后靠,圣人的思想传播越来越广,而圣人的私生活,细节则越是模糊 。自宋代以来,《论语》确定了作为儒学核心经典的地位 。可是,这部经典却丝毫没有谈论到孔子的夫人,《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没有详细的记载 。给人的印象是孔子一直独来独往,除了儿子伯鱼偶尔友情客串一下之外,他的家庭似乎是残缺的 。可是,孔子的夫人究竟是谁?为何在《论语》中,却没有一字提到她呢?
受不了女人太“腻”太“粘”
原始儒家文献《礼记?檀弓上》曾记载说,“伯鱼之母死”,唐代孔颖达正义解释:“时伯鱼母出,父在” 。伯鱼是孔子的独生子,《论语》曾记载孔子教导伯鱼要学习《诗》和《礼》 。伯鱼的母亲,自然就是孔子的夫人了 。通过这条珍贵的古代文献,我们才得知,原来孔子还活着的时候,他的夫人已经“出”了 。什么叫“出”呢?古汉语中有“七出之条”的说法,也就是和配偶离异 。这就意味着,孔子是离过婚的,而他的儿子伯鱼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从小跟着爸爸一起长大 。了解到这一点,《论语》中没有提到孔子夫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
实际上,《论语》中也有一点蛛丝马迹,透露了孔子婚姻生活的质量 。《论语?阳货》中,孔子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叫:“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在这句名言中,孔子将女人与小人归为一类,并抱怨到:和女人走近了,女人就不讲规矩,远离女人一点吧,她又成了怨妇 。正如李泽厚的说法,孔子对女人性格的这种描述,其实还是蛮准确的 。
《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是一个严肃的人,从吃饭到睡觉、穿衣、行礼、走路都严格按照绅士风度要求自己 。那么,这样一个严肃的绅士,自然受不了女人太“腻”,太“粘” 。孔子对女人的这个印象,当然也来自于婚姻生活的经历 。看来,这位夫人当年很可能是孔子的一块“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离得近了吧,就经常“粘”人并且“不逊”,拿孔子开一些亲昵的玩笑 。可是离得远了吧,又抱怨孔子不讲情谊,哭哭啼啼 。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再加上孔子后来忙于政治,最后还周游列国,离家远行,家庭矛盾自然上升,最终导致了离婚 。
由此看来,孔子的婚姻生活确实算不上幸福 。那么,这位与他离婚的太太究竟是谁呢?《孔子家语?本姓》记载:“(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 。”看来,孔子十九岁时就娶了这位太太,她来自孔子祖籍地宋国的“亓官氏”,一年之后,生下了儿子伯鱼 。也正是这位亓官夫人,最后与孔子离婚 。当然了,李零先生根据《礼器碑》和唐代《孔子家语》的内容,认为孔子的太太“亓官氏”应当作“并官氏” 。那我们就按照李零先生的观点,将孔子的太太称为“并官氏” 。
孔子有离婚经历,显示出早期儒家对男女婚姻持较为宽松的态度 。晚清谭嗣同对孔子离婚的经历有一个解读:“夫妇者,嗣为兄弟,可合可离,故孔氏不讳出妻,夫妇朋友也 。”(《仁学》)谭嗣同高度赞扬早期儒学而批评清朝理学和礼教,实际上正是看到了早期儒家持有一种较为宽松、人性的态度 。在他看来,先秦儒家所理解的夫妻关系应该像朋友那样轻松和平等——要是咱俩合不来,“分开就分开” 。
孔子儿媳再嫁,孙子也曾离异
早期儒家对夫妻关系的“理解之同情”,也体现在孔子允许儿媳妇再嫁这一点上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子思之母死于卫”,汉儒郑玄注:“伯鱼卒,其妻嫁于卫” 。子思是伯鱼的儿子,也就是孔子的孙儿 。伯鱼早死,他死后其妻并没有树立贞节牌坊,而是自然地改嫁到卫国 。伯鱼死于公元前483年,这一年孔子六十九岁 。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早逝,孔子自然悲切,但他却没有因为疼爱儿子而阻止儿媳妇再嫁,显示出一种通达的气象 。这一点也正如孔子离婚那样,自然而然,毫不造作,丝毫没有明清两朝道学家的虚伪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