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症八仙”:打造有人情味的ICU( 三 )


救治工作取得喜人进展的同时,姜利的身体在高强度工作之下也发出“报警”。由于肩颈出现了问题,她不得不戴着颈托、贴着膏药,咬牙坚持在一线工作。
当管向东抵达郑州时,已是8月16日,此时的局面与此次疫情初期相比,已经步入正轨。与姜利会合后,他开玩笑地说:“多亏你们,我来时已经是天堂。”
8月25日,随着南京、扬州、郑州重型、危重型病人清零,几位专家在同一天撤离。全球疫情仍在持续,防控意识不能松懈,谁也不知道,下一次又该启程奔向何方。“我希望快点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全国人民都这么想。”姜利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希望新冠疫情早日过去,一切回到正轨。
疫情助推重症医学发展,打造“温暖的ICU”
“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患者最多的生命机会——这就是ICU的使命。医生遇到重症患者时,会从内心产生很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救治。”邱海波的这句话,也说出了“重症八仙”的心声。只要国家需要,就一往无前,重症病人在哪儿,他们就在哪儿。
SARS、禽流感、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温州动车事故、天津特大爆炸事故、新冠肺炎疫情……每一次的大型灾难、疫情现场,重症医学人从不会缺席。这一场突如其来且持久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却在无形中推动了重症医学的发展。
作为中国首位重症医学博士,邱海波见证了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也在这次疫情中看到了学科发展的短板所在。“重症医学在这次疫情中面临很多考验。比如,我们原来觉得ICU床位不少,但这次疫情中发现,三甲医院ICU床位数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不过也要考虑到日常情况下,ICU床位短缺现象并不明显,在装备新的三级医院时,要让它具有转成重症收治医院的潜能。”邱海波说。
邱海波提到的这种设想,被管向东称之为“隐形ICU”,“平战时期”可以自由转换,病房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达到ICU所需标准,平常时期为普通病房,战时可以快速转换为ICU,既避免平时的不饱和,又能满足战时所需,加上已有的ICU,可以极大降低死亡率。
“这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重症医学发展严重的地区差异,不同医院之间的人才差异。一旦出现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时情况’,这种差异就会立马显现。”管向东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发,提升整个学科的发展。
原来我国住院医师培训体系没有重症医学,这次疫情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重症医学的作用得到肯定,在国务院领导和国家卫健委的支持下,2020年5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目录中增设重症医学科专业,学科人才梯队培养将更为规范。
在这次采访中,专家们还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打造“温暖的ICU”,在学科发展这样的严肃话题之外,又增添了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在乌鲁木齐、青岛、郑州等多地的抗疫救治中,将一家人收治在一起、帮患儿找妈妈、为收治在不同医院的病人告知其家人病情等充满人情味的细节,也充分展示了这一理念。“在传染病防控的基础上,我们会尽量为病人创造更加生活化、家庭化的氛围,增加他们治疗的信心。”康焰说。
“ICU病房里充满着各种机器,但这里不只有冰冷的机器和刺耳的报警声,我们希望打造的是一个有温度的ICU。”杜斌表示,即便最终没能改变病人的临床结局,但也希望通过医疗和护理,给病人和家属最好的关怀和关照,让他们感受到医学的温暖。

  • 对话
新京报:如何看待“重症八仙”这个称呼?
邱海波:“重症八仙”是整个社会在武汉疫情期间对医护人员的一个认可,也是对重症医学医护人员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