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症八仙”:打造有人情味的ICU


icu|“重症八仙”:打造有人情味的ICU
文章插图
在“重症八仙”的微信群中,除偶尔开开玩笑,他们会分享彼此的行程,互相问候。童朝晖还记得,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发生后,他和杜斌、姜利都参与到患者救治中,网友们将在地坛医院工作的三人戏称为“地三鲜”。

icu|“重症八仙”:打造有人情味的ICU
文章插图
2021年4月,“重症八仙”中除管向东外的七人(前排从左至右:邱海波、童朝晖,后排从左至右:赵蓓蕾、郑瑞强、姜利、杜斌、康焰)又一次相聚在武汉。潘松刚 摄
文丨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卡拉 张秀兰
编辑 | 岳清秀
?本文4236字 阅读8分钟
2020年4月初,一张在武汉会议中心拍摄的照片刷屏,照片里是来自多家地方医院和部队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八位医生,这个七位男医生+一位女医生的组合也被称为“重症八仙”。照片里,八位医生神情放松,网友说“有你们在,我们安心了。”几天后的4月6日0—24时,湖北全省新增确诊病例0例,全省新增病亡0例,成为2020年1月底疫情扩散以来,湖北首次报告无新增死亡病例。
武汉疫情之后,人们的生活逐步回归正轨,“重症八仙”仍在奔波,武汉、北京、石家庄、云南、南京、扬州、郑州……出现散发疫情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认为,自己只是重症医学人的代表,是无数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的代表。

icu|“重症八仙”:打造有人情味的ICU
文章插图
“重症八仙”中的管向东。受访者供图
“重症八仙”走遍武汉所有定点医院
2021年8月,武汉再次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又一次来到金银潭医院,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感慨颇多:“2020年初,病人数量多,重型和危重型比例高,呼吸机、氧气等医疗资源也相对紧张;这一次,我们有充足的医护人员‘围着’几个病人转。”
2020年1月18日,作为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童朝晖抵达武汉,同一天来到武汉的,还有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第二天,时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也作为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专家组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奔赴武汉。
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赵蓓蕾在2020年农历除夕的晚上接到前往武汉的命令,大年初二早上8点,他登上前往武汉的高铁,也是唯一一位在武汉下车的乘客。在武汉的时候,赵蓓蕾每天通过简短的电话跟家里人报平安,“一切都好”、“我吃过饭了”,说不了几句,他就会挂断。爱人和女儿想视频通话,赵蓓蕾用各种借口拒绝,他说当时没有心情,也害怕说多了,妻子和女儿会更担心自己。
病例数增多、重症比例高,武汉需要更多重症医生支援。1月23日到2月7日,苏北人民医院副院长郑瑞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相继奔赴武汉,“重症八仙”齐聚。
在国家卫健委调集重症力量的同时,1月24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会主委管向东开始起草《致全国重症医学专业同道倡议书》,会同杜斌等多位专家商量并签字后,号召重症医学人去武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邱海波和救治专家组专家们向国家卫健委提出,要把救治关口前移,早期筛查病人,防止普通型转为重型,重型转为危重型。这一救治理念被广泛应用,为降低重症患者病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4月24日,武汉最后1名重症患者出院。4月26日,国家卫健委留守武汉的20位专家陆续撤离武汉,也包括“重症八仙”。他们八人组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就叫“重症八仙”。彼时,他们还不知道,抗疫远未结束,线下相聚的机会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