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保卫战为何国军守城名将,也仅只守了四天?原因是什么

日军蜂拥入城

抗战初期,围绕着山西省会太原曾发生过规模颇大的会战,而最后以擅守出名的晋军在以擅守出名的傅作义指挥下,却依然只不过坚守了几天就告失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国共合作的典范
山西,因为位于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东依太行山,西据吕梁山,南临黄河,北接古长城,在整个华北地区地势最高,有着高屋建瓴之势,对华北平原形成天然的压迫 。因此日军在占领平津之后,立即挥师向西,直取山西,以掩护华北的侵略所得 。
由此展开了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太原会战,整个会战由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组成,日军参战总兵力有4个半师团总共约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52个师(旅),总共约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八路军在太原会战中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作战,115师在平型关、120师在雁门关都曾多次伏击日军运输车队,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后方交通线,成为抗战初期国共联合作战的典范 。
在经过了大同会战、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的节节败退之后,中国军队直到1937年10月才最终在忻口一线稳住阵角,与日军展开了激战,以5.5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阻滞日军二十余天 。但到了10月26日,就在忻口前线激战犹酣之际,另一路日军突然进攻山西的东大门娘子关,这里守军兵力薄弱,难以有效阻击日军攻势,娘子关、平定、阳泉相继陷落,这样就使忻口守军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因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不得不命令放弃苦战多日的忻口一线阵地,太原会战也由此进入了最后阶段——太原保卫战 。
依城野战落空了
11月2日,阎锡山在太原召开第二战区高级将领会议,讨论太原防御问题 。太原是阎锡山统治山西二十多年的首府,是他大半生苦心经营的地方,所以从阎锡山的本意来说当然是想守住太原 。但是,面对战斗力强悍的十万日军的三路会攻,太原失守其实只是个时间问题,但阎锡山还是决定坚守 。对他的这一决策,不是晋绥军系统出身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和黄绍竑都表示反对,所以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一点多仍然没有结果,最后还是阎锡山发了狠话:“军队已经行动了,要改变也无从改变了 。”
阎锡山为防守太原制定的是“依城野战”的策略,也就是以城防部队守备城垣为依托,主力在城市外围组织野战,两路合力围歼来犯日军于太原城郊 。
根据这一计划,从忻口一线撤下来的部队在太原以北的黄寨、阳曲湾一线凭借战前修筑的国防工事建立防御阵地,从娘子关撤下来的部队在太原东山一线建立防御阵地,作为城外的野战部队 。城防部队则由守备司令傅作义统一指挥,除了傅作义自己的嫡系35军外,还有其他一些部队,虽然城防部队看上去番号不少,但由于刚刚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人员和装备损失都没来得及补充,所以总兵力才只有一万多 。
但是,变化永远都比计划快,从娘子关撤下来的部队在日军的追击下,根本就立不住脚,太原东山阵地很快就失守,致使太原东路门户大开 。从忻口撤下来的部队也是还没进入预定阵地,就在衔尾急追的日军压迫下,从汾河西岸向南撤退,原来在黄寨、阳曲湾一线建立阵地的计划随即成为泡影 。
东面、北面两路的野战计划全部告吹,依城野战变成了只剩下城防部队孤军作战了 。
太原守将35军军长傅作义以善守而闻名 。1927年1月,傅作义率第8团坚守平绥铁路上的重镇天镇,顶住了国民军宋哲元部三个月的猛攻,战后傅作义因此而擢升第4旅旅长、第4师师长 。1928年10月,傅作义孤军坚守涿州,以不足万人的孤军抗击有飞机坦克支援的近十万奉军,依然死守涿州达百日之久,一战成名 。所以阎锡山也希望由傅作义来守太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