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魏晋风骨,哗众取宠,聚众胡吹,清谈误国( 二 )


西晋的太尉王衍是清谈事业中的领军人物 。王衍“盛才美貌,明悟若神”,清谈起来,“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这副唬人的长相就能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手三分;再加上他的口才也达到了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高深造诣,号称“口中雌黄”,所以历次辩论都是无往而不利 。擅长开大型清谈会的王衍是当时世家大族的偶像级人物,“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很多人受到了他的感召和启发,从此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清谈事业中去,至于国计民生这类俗务,那就是爱谁谁管了 。
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后,幸存下来的中原贵族们搬迁到了江南,清谈也随之在东晋扎根,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东晋的首都健康就是清谈重地 。当时的名士如王导、王羲之、谢安等,无不是雅量非凡,妙善玄言的大家 。在东晋,一个贵族要是不会唾沫横飞般的清谈,简直就和现在不会说英语、用电脑一样,一辈子也别想在清流名士中混出个名堂来了 。
两晋时期名士们的另类和清谈其实是那时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虽然魏晋风骨看起来令人向往和陶醉,但在那光鲜的表面下,更多的是贵族政治的极端腐败,思想理论的空洞无物,人格品质的扭曲堕落和人民群众的悲惨困顿 。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王朝的精英阶层都以哗众取宠,聚众胡吹为能事,全然不顾施政爱民,保家卫国,那么这个国家的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西晋有五胡乱华,“将相王侯连颈以受戮,后嫔妃主虏辱于戎卒”;东晋是内讧频仍,“不思进取、主昏臣乱” 。当然在末世之中,直接受害的还是下层的劳苦大众 。西晋末年,长安、洛阳等名城大邑“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 。东晋时期,全国人口仅仅是汉朝全盛时期的四分之一 。“民风国势如此”,魏晋“疯”骨下的名士们若泉下有知,不知会做如何感想?
清谈领袖王衍被少数民族首领石勒抓住后,在将死之前,不禁幡然省悟,悲从中来,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这句话大概是对清谈误国这个词语所蕴涵意义的最好注解 。
【这就是魏晋风骨,哗众取宠,聚众胡吹,清谈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