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康熙二十七年,曾下令将一名坐轿开赴作战前线的武职官员免职 。雍正四年九月,出台了武职官员不准坐轿的规定:“近闻副参游守等官,竟有坐轿并不乘马者,习赡养惰,莫此为甚,且身为武臣而以乘马为劳,与职守大相违背,何以训练兵丁 。
清初,从王公贵族、八旗官员到汉族官员,骑马者多,乘轿者少
武职官员要带兵打仗,因此不得乘轿,原本是中国王朝的一个传统,如《万历野获编·勋戚》卷五载:明代“武臣贵至上公,无得乘轿 。即上马,不许用橙杌 。”
清朝以骑射取天下,对此项制度的继承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顺治入关后,从王公贵族、八旗官员到汉族官员,骑马者多,乘轿者少,所以对于官员坐轿之事,并未给予特别的关注 。顺治四年及九年,清政府两次颁布有关制度,在提到乘轿与骑马一事时,虽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官员乘坐轿子的大小等规制,但仍有“若不乘轿,愿骑马者,各从其便”的说法 。当然,出于礼法的需要,清政府有时对乘轿一事也有关注 。如顺治四年五月,有官员就平西王吴三桂等各路王爵乘轿一事请示,朝廷上谕回复说:平西、恭顺、智顺、怀顺各王,在镇守的地方可以乘轿,到京师则须骑马 。但大体上,不论满洲王公还是八旗将领、官员,一般均有骑马的习惯,汉族文臣也多骑马,所以虽然定了乘轿的规矩,但并未引起高度重视 。
随着承平日久,官员中享乐之风渐盛,弃马乘轿者渐多
康熙以降,社会逐步走向安定,经济渐趋繁荣 。承平日久,官员中享乐之风渐盛 。不仅王公贵族,而且旗籍官员、汉族中的武职将帅多有弃马乘轿者 。此种现象在康熙时即已引起当朝注意,雍正、乾隆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旗员与武职官员不准乘坐轿子的规制 。
康熙二十七年,曾下令将一名坐轿开赴作战前线的武职官员免职 。雍正四年九月,出台了武职官员不准坐轿的规定:“近闻副参游守等官,竟有坐轿并不乘马者,习赡养惰,莫此为甚,且身为武臣而以乘马为劳,与职守大相违背,何以训练兵丁 。嗣后副参游守等官概不许坐轿,以长怠惰之习 。倘有不遵,该督抚提镇即行指名题参 。”雍正六年出台规定:凡副将及其以下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如不乘马,“擅自违制乘轿者,革职” 。当然,雍正时期的这一规定,主要针对副将及其以下官员,还没有对旗籍官员乘轿一事作出规定 。
旗员及武职官员不准乘轿的规定,到乾隆时期成为定制
乾隆时期,陆续出台了禁止武职官员、旗籍文武官员及宗室王公乘坐轿子的规定 。乾隆五年,针对汉族武职官员多有乘坐轿子的情况,重申了雍正时期的规定:“自副将以下至都司守备,俱公然乘坐四轿,甚至有前呼后拥,喧耀街衢者……各省督抚提镇,务将朕旨通行申饬 。如仍不遵奉,即指名题参,交部议处 。” 乾隆十二年,下令禁止年轻宗室公等及旗籍武职大臣乘轿:“年少宗室公等,平日亦皆乘轿 。伊等不过间日上朝,自应练习骑马 。似此希图安逸,亦属非是 。此关系我满洲旧习,着力行禁止 。”至于旗籍武职大员,“自应遵照旧制骑马,以为所管辖人等表率,若自求安逸,则官兵技艺,安望精熟 。” 乾隆十四年,进一步强调外放为官的旗籍文武官员,60岁以下者,一概不得坐轿 。乾隆十五年,细化了满洲籍文职大臣禁止坐轿的规矩 。规定所有旗籍文职大臣,除60岁以上,身体的确不好者,一律禁止坐轿 。除辈分高于皇帝和年纪很大的以外,王公亲贵亦禁坐轿 。有乘轿资格的年轻亲王等,除了在特定的礼仪场合需要“列仪卫”,可以坐轿子以外,平时一律骑马 。倘禁止后有坐轿者,着察旗御史即行察参,若御史不参奏,经访闻,连御史一块治罪 。
- 金瓶梅中的武松出场为何是身穿一身红装?
- 尤二姐进府伤害最深的人是谁?尤二姐为何进府
- 忽必烈为何禁止以高丽女子为妃?目的是什么
- 白马之战,为何秒杀颜良是关羽而非张辽?真相是什么?
- 隆宗门上留下的断箭嘉庆帝为何勒令不能拿掉
- 清朝为何禁止汉人进东北绝不是为了保护龙脉
- 故宫为何一到五点后就关门真的有灵异事件吗
- 故宫冷宫究竟在哪里为何到现在都不敢开放
- 三国乱世持续近百年,为何匈奴这时没有大举进攻?
- 孝庄之死:孝庄太后为何死后37年难以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