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之战:明军抗清的最佳表现

纵观276年的明朝历史,与八旗的战斗堪称明军最不堪回首的记忆 。除了关内的遵永大捷之外,明军可说是无一胜绩 。然而,明军在关外同样有发挥较好的战役,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1621年的浑河之战 。
1621年,平静的辽东边陲突然战云密布 。一名从后金逃回关内的汉人奴隶带来了一个令朝廷大为惊讶的消息:后金首领努尔哈赤正在赶制云梯、盾车等攻城器械,准备攻打沈阳 。
自古以来,沈阳一直是辽东的核心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后金如果想要称霸辽东,那么就必须拿下沈阳 。明朝也深知沈阳的重要意义,于是加紧备战,派出了两支地方精锐——浙军和川军奔赴辽东前线 。总兵贺世贤则统领一千亲兵和数万辽东军固守沈阳、等待增援 。
从战略角度出发,明朝方面的宏观部署并无问题,但在细节上却问题多多 。守卫沈阳的部队成分混杂,虽然勇敢善战,但是忠诚却是问题 。他们能在顺风局乘胜追击,也会在逆风局中一哄而散 。至于叛国投降,那更是毫无心理负担 。
总兵贺世贤同样问题多多 。他虽然武举出身,作战勇敢,却是个地道的酒鬼莽夫 。简言之,此人有冲锋陷阵之能,却无统帅千军之才 。
朝廷派来的两支援军也同样令人担忧 。以浙军为例,虽然戚金是名将戚继光的侄子,但是戚继光留下的精锐部队根本不足以在北方边境的高强度作战中,取得优势 。由于军饷不足,之前损失掉的部队,根本难以全部补足 。甚至连将领作为私人精锐的家丁力量,都是在北方重新募集的 。戚金本人也是临时调往辽东统领浙军,之前的经验非常有限 。此时的3000浙军,已经是东南地区所能抽调的最强军力 。
相较而言,一万人的川军要比浙军情况稍好,但他们依然良莠不齐 。除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女中豪杰秦良玉之外,领兵的将领中还有因劫掠土司家而被贬职的游击周敦吉 。这样两支互不熟悉、从未配合作战过的部队被临时凑在一起,在磨合阶段自然会产生不少摩擦 。
起初,两军之间只是口角之争,随后又迅速升级为械斗 。在械斗中,人数占优还多使用大盾长矛的川军,把浙军血虐了一番 。不服气的浙军就跑回营地,调来火炮助战,射击方阵 。这场械斗还殃及平民,两军驻地周围的民房都被火炮轰塌了 。最后,为了平息朝廷的愤怒,秦良玉被迫上表谢罪,这才算勉强平复了两军间的敌对情绪 。但这无法改变双方统帅各怀鬼胎,互不信任的局面 。


当川军和浙军大打出手之时,后金军已经对沈阳发起了围攻 。在扫清了沈阳周边的堡垒后,清军却在沈阳城下,停住了脚步 。由于当地是明朝的军事重镇,因此修建了当时东亚数一数二的砖石城墙 。双层城墙高达8米,厚度也有10米左右 。对于缺乏重型火器,也没有抛石机的后金而言,要想攻破这样的坚固防线,确实难度不小 。
努尔哈赤到达沈阳后,但他并未急于攻城,而是派出小股骑兵侦查城防 。守将贺世贤见状,率家丁主动出击,斩杀了四名后金骑兵 。努尔哈赤见状,便下令继续围困沈阳 。
次日,后金军派出一队骑兵前往城下引诱贺世贤出战 。贺世贤果然中计,紧追不舍,不料正中后金军埋伏,在后退回城的途中身中数箭而亡 。眼见贺世贤中了埋伏,城内另一位总兵尤世功也率部出城试图救援,却同样因为战斗力拙计而不幸阵亡 。
擅长骑射的满洲骑兵
眼见明军连损大将,后金军趁机大举进攻沈阳城 。失去总兵的明军士气大跌,相比已经杀红眼的后金将士,显得如弱鸡一般,毫无抵抗力 。更加糟糕的是,部分守军在重压之下,决定叛变 。他们放下吊桥,大开城门,让满洲士兵径直杀入 。就这样,后金军迅速击败了肉搏能力低下的明军,拿下了辽东重镇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