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藏刀的历史演革及收藏鉴赏!

◢ 1 ◣ 一、藏刀的历史沿革藏族生活在我国西部藏、甘、青、川、滇等地,是一个强悍尚武,有着悠久历史以及文化传统的民族,旧称土蕃 。藏人佩刀是千百年来保持的风俗,藏族长刀不仅是战争中的重要兵器,也是个人身份和阶层的代表 。普通的藏刀在藏语中被称为 “直”,官职佩刀称为“斜郎” 。藏刀于西藏已有接近二千年历史,早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吐蕃就掌握了铜、铁、银的冶炼技术,止贡赞普时代(土蕃第八代赞普,推测为公元1-2世纪)就由明确记载开始锻打腰刀和盔甲 。公元七世纪时期文成公主入藏时,陪嫁大量珍宝典籍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和大量工匠作为嫁妆,其中即包括冶炼师和刀剑工匠 。这些工匠带来的先进技术对吐蕃冷兵器制造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
◢ 2 ◣ 藏族冷兵器是在汉、唐的影响之下,奠定其基本形制的 。从藏族长刀来看,其造型传承了汉、唐长刀的风格 。藏刀刃都是直刃、单锋、圆弧刀尖,刀背起脊、复合锻造,这些特点与出土的汉、唐长刀非常相似,唯一不同在于汉刀带有圆环于刀首 。
◢ 3 ◣ 唐刀在初唐时期依然传承汉刀风格,中唐以后吸取突厥等其他民族风格最终称为唐刀,并东渡影响日本,成为日本刀的祖先 。土蕃立国后与唐朝有近百年的边境战争史,战争是促使冷兵器发展和相互学习最大的交流平台,这是藏族第一从战争中学习中原兵器文化 。
◢ 4 ◣ 藏族的钢铁工艺随着日常生活用具和大量生产工具的生产需求而发展的,而宗教艺术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藏区金属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宋沈括《梦溪笔谈-青唐录》还记载了藏族的锻“瘊子甲”技法( “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原厚三分减二乃成 。其末留筋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也,谓之瘊子甲 。”) 。
◢ 5 ◣ 利用金属的冷变形以提高该金属硬度和韧性,是硬化金属的重要方法,藏族在宋朝时期的冷锻技术非常先进和科学,说明吐蕃匠人充分掌握了冷锻技术和精湛的冶炼技术,相信同时期的兵器制造也是非常精良的 。宋史载“蕃兵者,具籍塞下内属诸部落,团结以为藩篱之兵也 。”蕃兵是北宋的四大边兵之一,由宋和西夏边境依附于宋的羌、吐蕃等族壮勇组成,驻防河州、湟州、兰州、岷州等地区 。说明藏族冷兵器在宋朝与中原冷兵器文化进行第二次学习和自身的演变,藏刀在首先学习了汉唐直刀后,刀首采用了宋剑一样的如意形刀首,这样的如意形刀首造型一直保留到今天,同样藏族的长矛也充分学习了宋制长矛,宋《武经总要》中一些长矛的特点在藏制长矛充分体现,其中某些特点保留至今 。

◢ 6 ◣ 二、形制特点《汉藏史籍》上篇“土蕃王之王统”和“刀剑在吐蕃传布的情况”两节中对藏地不同品种的藏刀上的纹路和特性有详细的描述:“刀剑的种类分尚玛(汉人的刀剑,大多柄粗尖窄;)、索波(索波地区的刀剑,柄和尖一样宽,寓意像松树的叶子;)、呼拍(蒙古人的刀剑,刀剑有闪射的青光,寓意像被大鹏追逐的青蛇)、古司(古司九兄弟的刀剑,闪射白光,寓意像浸湿的白杨树枝;)、甲热(甲域洛扎地区的刀剑,雄劲锋利,寓意像老虎在草原奔跑)五大类 。”《汉藏史籍》成书在明永宣时期,说明在宋元时期藏族的刀剑锻造已经具有完整的体系和流派,并且有详细的资料记载,这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历史上不多见的,笔者常年在藏区收集收藏藏族冷兵器,收藏的藏刀经过对纹饰、锻造、装具等不同的特点的分析,和史籍上记载的内容相会对比,发现藏族的冷兵器基本都能在史籍中找到描述的实物 。比如甲热类刀剑根据典籍记述有老虎一样的斑纹,其实就是藏刀中的旋焊锻造花纹刀,古司类刀剑典籍描述有白杨树枝一样的条纹,实际康巴刀中很多的流水纹锻造刀刃就有这样的锻造纹路,古籍记述的描述方法多是拟人或者拟物的描绘,细心用现存实物去对比就能还原历史的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