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战役:7万日军击败14万英军

二战初期的马来亚战役,英军和英联邦其他部队总数多大14万人,却被7万日军迅速击溃 。虽然当时英军是在两线作战,但他们在武器、训练和战争经验上,并不能说都不如日军 。双方居然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马来亚战役中,英军一直在表面上占据兵力优势 。可在实际上,英联邦军队不仅分散部署,而且很多部队在战役开始时还没有抵达战区 。无论从装备、战前布局和指挥人员配置来看,英军都没有做好在当地进行一场现代化战争的准备 。
早在30年代后期,英国人自己的评估就断定,他们无法同时应付欧洲和亚洲同时开战的威胁 。因此,在世界大战日益临近的关头,各种军事物资和人员都是优先调配给欧洲战场的 。在法兰西战役失败和被迫撤出挪威后,英联邦大量的战争资源又去往了北非和地中海,保护大英帝国的生命线 。马来亚对于英国而言,只是印度次大陆的外围防区 。但因为还有一个新加坡的存在,所以英国无法像是在缅甸那样轻易放弃 。
英军的指挥官帕西瓦尔,也是一个不适合打现代战争的人 。到不是说他的部署真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个人更适合做参谋成员 。他的成名战其实是30年代在爱尔兰镇压当地人,也就是说是一个标准的治安战领袖和殖民地长官 。只是同日本的大规模交战,远远不是细水长流的殖民地战斗所能比拟的?
在当时,优秀而有能力的人都被派往本土或北非 。即便是被隆美尔打的撤职的维维安这类败军之将,都有比较强的指挥攻势作战能力 。帕西瓦尔显然被认为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被安排到了比较安逸的东南亚任职 。很多被隆美尔打的撤职的人被调去印度,也是这个道理 。但那些被隆美尔击败的人,好歹是可以指挥和策划大规模现代战争的 。他们在遇到隆美尔之前,已经用非常有限的兵力在非洲挫败了意大利人的全面进攻 。帕西瓦尔显然达不到这个层次 。
在大部分殖民地的军官们看来,马来亚半岛的地形比较崎岖,山林众多 。参谋们想当然的得出了结论,当地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 。结果在马来亚战役中,装甲兵部队远远不如的英国的日军,反而在坦克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在非北经常和轴心国军队飚坦克的英国人,却在当地没有一辆装甲车辆 。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空军 。很多战前修建的机场,都是空军单方面选址建造的 。没有得到通气的陆军,在自己的防御计划中,并没有好好考虑这些机场的存在 。结果,后来的日军快速南下,就以一个个机场为主要目标 。在快速占领机场后,夺取来不及撤走的大量物资,继续对下一个目标发起快速攻击 。陆军的防御体系完全不适应这种脱节情况,非常被动 。
由于二战的爆发,很多好的装备都轮不到东南亚的部队使用 。马来亚和缅甸地区的空军在1941年年底到42年年初,才装备了一批美国买来的水牛战斗机 。这种战斗机的性能一直毁誉参半,原本被皇家海军购买,用于航母作战的 。但进行了性能评估后,他们认为这种飞机不实用,便丢给了东南亚驻军 。结果,马来亚当地的空军力量,就依靠这种性能平庸的飞机,分散部署在各个机场 。在日本陆军的一系列空地协同打击下,迅速瓦解 。
最后,还有海军的问题 。由于39年-41年之间,英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频繁作战,基本上已经抽调不出什么兵力来支援远东 。马来亚的防御本身却非常依靠海军支援 。现在丧失了制海权,就只能拼接日军轻易的从他们希望登陆的地方前进了 。本土舰队原本拼凑了Z舰队来进行协防 。但胜利号航母却被留在苏格兰防御挪威的德国战列舰出动 。结果就是没有空中掩护的Z舰队,被从西贡起飞的日本陆军轰炸机炸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