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代官员的福利究竟有多好令他们不愿退休

“致仕”是与入仕、出仕相对应的一个古代专用的政治术语 。何为“致仕”?通俗地讲,“致仕”就是还禄位于君,退休养老的意思 。“致仕”一词出现很早,《礼记曲礼》篇有“大夫七十而致仕” 。郑玄注道:“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 。”何休注曰:“致仕,还禄位于君 。”将“致仕”解释为把官职、禄位交还给国君,反映了西周时期国君家天下思想的影响之深远 。整个国家都是君主的,所有的官职、禄位都是君主赐予的 。既然如此,大臣年老了,不能做事了,就要把官职交给君主 。可见,郑玄、何休上述对于“致仕”的笺注有历史的根据 。春秋战国,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建领主所有制开始瓦解 。至秦朝,终于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集权政治制度,旧的世卿世禄制废除了,开始实施新的官僚制度 。作为官员退休的“致仕”,尽管仍带有古老的“还禄位于君”的意味,却得以保留下来 。
从汉朝到清朝,都有官员致仕的问题,而且越到后来,越成为定制 。致仕的年龄,历朝不一,即使一朝之内似乎也没作统一的规定 。历朝致仕年龄并没有很刻板的规定,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视具体情况而定 。但《礼记》讲的“大夫七十而致仕”,70岁确实是以后历朝制定致仕年龄的重要参考,也成为官员请求致仕的当然理由 。
【揭秘:宋代官员的福利究竟有多好令他们不愿退休】官员致仕,都要上疏,请求皇帝批准,这与儒家主张的“恭让”观念有关 。“盖闻古者有司年至则致仕,所以恭让而不尽其力也 。”另一方面,皇帝对致仕的职官亦示以恩典和体恤:“今大夫老矣,朕愍以官职之事烦大夫……大夫其修身守道,以终高年,赐帛及行道舍宿,岁时赐羊酒衣衾 。”
关于致仕后的待遇,各朝差别也很大 。两汉时,官员致仕后,朝廷只给其原官职俸禄的1/3,而且只有二千石以上品级的官员才能得到;品级低的官员退休后一般没有俸禄 。魏晋之时官吏退休多不赐予财物,往往授以掌议论之“大夫”的闲职,终老其身 。唐初国力强盛,官员退休后待遇比较好 。五品以上官员可得半禄,有功之臣,蒙皇帝恩典,也可得到全禄 。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告老退休的,各有数量不等的永业田以养老,而且永业田是可以传给子孙的 。
中唐以后,经过安史之乱,国力衰退,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内部宦官专权,朋党斗争严重,政治日渐腐败,官吏们开始贪恋官位,退休制度遭到破坏,造成政府官吏老化,暮气渐重 。直到唐末,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 。宋代对退休官员的待遇比唐以前诸朝都要优厚,主要表现为:一是按原任官职退休;二是不论文武朝官或后宫内职,凡按制退休者,多增秩,或加恩子孙 。宋真宗咸平以后,文武官员告老后,甚至还都升一级,授朝官,给半俸,几成定制 。尽管退休后的待遇如此优厚,但官员们还是很少有主动退休的,因为官员在任时所能得到的好处是退休后无法比拟的 。
宋代一直有冗官的问题,为了鼓励官员退休,朝廷有时也采取致仕赐全俸的措施,然而收效不大 。行政支出每年居高不下,造成国家财政困难 。元朝致仕官员一般是月给半俸以养老,只有少数达官显贵和功臣、近臣退休后才能有幸得到全俸 。明朝致仕官员待遇较低 。明初,官员致仕若得不到特赐,就没有任何俸禄,即使得到特赐,也往往是半禄,得到全禄的很少 。直到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官员致仕才可以得到“月廪”和“岁夫”,就是每月可以从有关部门领取口粮,每年国家派一些仆隶到他们家做事 。以后又免除致仕官员的“杂泛差徭” 。清朝致仕官员的待遇一般来说比明朝好得多,休致后官员基本能得到半俸 。有功之臣也可得全俸 。清朝特别优待武官,高级武官往往能得到全俸,其他武官根据功绩也能得到不错的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