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冯沅君的择偶标准:好好读书

“好好读书”,一直是冯沅君选择志同道合的婚恋对象的第一指标 。她与王品青分手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王品青大学毕业之后不再读书进取 。《春痕》中的女主人公瑗在写给璧的情书中,反复强调的同样是“好好读书” 。落款时间为1927年1月18日的情书写道:“我虽然一年365天有300天是在愁苦中讨生活,然而我仍能读书……因此,我愿你还是如前安心读书 。”
从小被缠足的冯沅君,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早的一批女大学生和女性婚恋作家,后来又与两位哥哥——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以及丈夫、古典文学家陆侃如一起,成为中国学术界著名的教授、学者 。从旧式女子到婚恋作家,再到大学教授,她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脚踏实地、读书进取的人生之路 。
起草驱逐校长的宣言
冯沅君原名恭兰、淑兰,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等,1900年9月4日出生于河南南阳唐河县祁仪镇一个富有的书香门第 。她的父亲冯台异,字树侯,1898年考中进士,分发到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府充当僚属,一度在武昌方言学堂主持校务,1908年病逝于湖北崇阳县知县任上 。之后,母亲吴清芝带领儿女返回唐河原籍 。
冯家是个传统大家庭 。冯沅君的祖父冯玉文掌家时,拥有1500亩土地,家里经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饭 。据冯友兰回忆:“照这个大家庭的规矩,男孩子从7岁起上学,家里请一个先生,教这些孩子读书 。女孩子7岁以后,也同男孩子一起上学,过了10岁就不上学了 。”
1915年,大哥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 。1916年,二哥冯景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冯友兰虽是哲学系,却喜欢听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教授的课,并写一些古诗送给黄侃批点 。他后来曾说:“我的这种课外学习,倒是在我家里发生了作用,那就是把我的一知半解传授给我的妹妹沅君,引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
冯沅君从小被母亲裹了小脚,父亲去世前又替她包办了婚姻大事,她的未婚夫是唐河县方庄的一位富家少爷 。但她从小就倔犟要强,决心像大哥、二哥那样外出求学 。1917年,她得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并且增设国文专修科的消息,便向母亲提出到北京求学的要求:“如果说我花钱,那我将来什么也不要 。”意思是将来出嫁时可以不要嫁妆 。
按照传统风俗,冯沅君要出外上学,应该通知男方家里,这样势必会引起一些麻烦 。母亲断然决定,一切责任由自己承担 。于是,冯沅君收拾行装,跟着两位兄长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成为中国公办教育史上第一届女性大学生中的一员 。据她的同班同学程俊英回忆:“我初见冯沅君是入学那年深秋,我们正按班级进饭厅吃午饭,刚坐下来,忽见杨荫榆学监领着一个同学进来 。她穿一套蓝条土布裤褂,辫梢系了根红绒线,一直拖到脚跟,三寸金莲,慢慢走到我们桌边 。杨学监说:‘她叫冯淑兰(沅君原名),从河南来的,迟到了十几天 。’那天正是我当值日生,便向她点点头 。她微笑,也对我点点头 。饭后,又领她去看墙上挂的饭厅规则 。”
当时,女高师的校长是前清举人方还,学监杨荫榆是留日归来的,学校一切规则由他们两人制订 。譬如学生必须住校;周末回家必须家长来接;学生一律穿草绿色布的衣裙制服,梳一把抓的高髻,白袜黑鞋;违者记过,记过3次开除 。
“五四”运动爆发后,冯沅君跟随同学砸开学校后门,与北京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参加游行示威 。在国文部主任陈中凡和图画科主任吕凤子的鼓动下,冯沅君还执笔起草了驱逐校长方还的宣言,列出方还十大罪状,最终导致方还辞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