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秘书李鸿章的成功秘籍:好马也吃回头草( 九 )


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 , 李鸿章重返曾幕不仅十分正确 , 而且绝对英明 。回营半年后 , 曾国藩就授予他重任 , 派他回安徽家乡组建淮军 , 驰援上海 , 稍后又推荐他出任江苏巡抚 , 开始了他的“一生事业” 。
李鸿章在江西无所事事地混了大半年之后 , 这匹“好马”也吃“回头草” , 重新回到曾国藩幕府 。曾国藩对李鸿章也“礼貌有加于前 , 军国要务 , 皆与筹商” 。说明此时李鸿章在曾国藩心目中的地位 , 不仅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 反而比以前增进和提高了不少 。之所以如此 , 只能说明曾国藩不仅十分看重李鸿章的能力 , 而且对他能够以个人的进退坚守自己立场的刚毅性格 , 也是非常欣赏的 。
六、时势造英雄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李鸿章重返曾幕后 , 急剧变化的时势确实为他提供了一个掌握兵权、独立崛起的历史性机遇 。
李鸿章是咸丰十一年(1861)秋天回到曾国藩身边的 。此时 , 清军与太平军的战斗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 , 形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太平军丢失安庆之后 , 采取西线防御、东线进攻的方略 , 击溃东线清军 , 连克浙东、浙西大部分地区 , 兵锋直逼上海 , 力图把苏浙地区变成支撑太平天国的战略基地 。上海地处东南前哨 , 对内辐射江、浙 , 对外连通欧、美 , 不仅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 而且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朝廷的金库 , 一旦不保 , 将贻害全局 , 后果可想而知 。上海官绅士商面对太平军的凌厉攻势 , 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一面组织当地中外武装进行激烈抵抗 , 一面派代表到安庆向曾国藩乞师求援 。曾国藩开头有些犹豫 , 既担心上海地方太远 , 宛如“飞地” , 一旦形势有变化 , “声援不相达”;又顾虑上海的南面和北面已被太平军占领 , 东面是大海 , 在军事上是个“死地” , 没有回旋余地 , 因此犹豫再三 , 难下决心 。后来经过李鸿章做工作 , 说湘军已控扼长江中游地区 , 如今顺江东下 , 直逼太平军老巢金陵 , 此时如果分兵援沪 , “由下捣上” , 就可以形成东西两线互相配合分进合击之势 , 迫使太平军陷于两线作战的困境 , 曾国藩这才打消疑虑 , 同意分兵援沪 。曾国藩最初想让曾国荃当主将 , 率部驰援上海 , 曾国荃却另有想法 , 说:“金陵为贼(太平军)根本 , 急攻金陵 , 贼必以全力援护 , 而后苏、杭可图 。”(《曾国藩事略》卷二)打下安庆之后 , 曾国荃的眼睛只盯住金陵 , 其他地方全看不上 。最适合去的人不想去 , 不得已 , 曾国藩只好退而求其次 。可是这个“次” , 还轮不到李鸿章 , 而是沈葆桢 。后来为什么又变成李鸿章了呢?原来曾国藩翻来覆去地考虑许久之后 , 觉得沈葆桢虽然精于吏治 , 军事上却没有多少阅历 , 曾国藩高瞻远瞩的目光这才慢慢落到李鸿章身上 。(《庸庵文续编·书合肥伯相李公用沪平吴》)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夸奖李鸿章“才大心细 , 劲气内敛” , 并说李鸿章“堪膺重任” , 完全有能力担任江苏巡抚一职 。(《李文忠公鸿章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