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秘书李鸿章的成功秘籍:好马也吃回头草( 八 )


李元度擅长文笔却缺乏军事经验 , 只因曾国藩私情荐举 , 才升任徽宁池太广道即皖南道 , 领兵驻防徽州(今安徽省歙县) 。徽州是皖南通往浙江、江西的要道 , 军事地位非常重要 , 是祁门大营的大门 。在太平军进攻的时候 , 他违反曾国藩坚壁自守的指令 , 擅自出城迎战 , 结果一触即溃 , 徽州陷落 , 大门洞开 , 湘军大本营祁门因此丧失防守的前哨阵地 , 直接暴露在太平军面前 。李元度乱中逃生后 , 在浙赣边境游荡 , 经久不归 , 后来虽然回到祁门 , 但并不束身待罪 , 不久又私自离去 。曾国藩悔恨交加 , 一气之下 , 决定具疏弹劾 , 以明军法 , 并自劾用人不当 , 请求处分 。李鸿章受命撰写弹劾文书 , 不仅拒绝起草 , 而且率众坚决反对 , 理由是李元度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曾国藩用人不当 。在李鸿章看来 , 李元度是个典型的读书人 , 豪言壮语颇多 , 执行能力较差 , 不是一位将才 。曾国藩也深知李元度的短处 , 却派他领着一支数量不多的部队防守兵家重地徽州 , 兵败后又要严词纠参 , 这是毫无道理的 。况且李元度在曾国藩最困难的时候有恩于他 , 因此于公于私都不能做得这么绝情 。曾国藩则认为私情不能代替军纪 , 如果李元度违令失城之罪可以不究 , 将来人人效法 , 湘军的军纪还如何维持?因而坚持弹劾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 一时心急 , 难免情绪失控 。李鸿章来了脾气 , 说:“恩师一定要弹劾他 , 门生不敢起草!”曾国藩一听十分生气 , 说:“你不起草 , 我自己会写!”李鸿章想不到老师会说出这种绝情的话来 , 也就无所顾忌地说道:“若是这样的话 , 门生留在这里已经毫无意义 , 只能离恩师而去了!”正在气头上的曾国藩也失去了冷静 , 说:“随你便!”
如果说“祁门移军”之争还只是停留在工作意见相左的层面上 , 那么 , 因李元度事件而产生的分歧和对立 , 两人针尖对麦芒 , 谁也不让谁 , 就是明显的意气用事了 。两人已经把话说死 , 谁都不愿意首先服软 , 摆在李鸿章面前的只有出走一条道可走了 。其时 , 曾国藩的祁门大本营正受到太平军的极大威胁 , 李鸿章的离去自然使曾国藩大为恼火 , 他不仅觉得李鸿章不明大义 , 不达事理 , 而且认为李鸿章在自己困难时借故离去 , 是一个“难与共患难”之人 。此事也使李鸿章愤怒异常 , 他对人说:自己原认为曾国藩是豪杰之士 , 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和各种人物 , 如今才知道并非如此 。(《异辞录》卷一)
此事对两人的伤害虽然很深 , 但他们的关系毕竟非同一般 , 事后冷静想想 , 又经朋友从中调和 , 于是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悔意 。尤其是李鸿章出走后 , 还继续深情地关注老师的安危 ,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做他的工作 , 力劝其离开祁门 , 曾国藩不能不被其真情所感动 , 所以最后还是听从了李鸿章的建议移师东流 。李鸿章当然也很想再回曾国藩幕府 , 在湘军进攻当时的安徽省城所在地安庆并连获胜仗后 , 便写信致贺 。以曾国藩的历练 , 一看便知此举是李鸿章回心转意的试探 , 于是捐弃前嫌 , 写信邀其回营:“若在江西无事 , 可即前来 。”(《李文忠公鸿章年谱》)李鸿章在江西无所事事地混了大半年之后 , 这匹“好马”也吃“回头草” , 重新回到曾国藩幕府 。曾国藩对李鸿章也“礼貌有加于前 , 军国要务 , 皆与筹商” 。(《庸庵笔记》卷一)说明此时李鸿章在曾国藩心目中的地位 , 不仅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 反而比以前增进和提高了不少 。之所以如此 , 只能说明曾国藩不仅十分看重李鸿章的能力 , 而且对他能够以个人的进退坚守自己立场的刚毅性格 , 也是非常欣赏的 。多年后 , 晚清名家、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吴汝纶撰写李鸿章江苏建祠事略 , 说:“曾国藩前后幕僚 , 多知名之士 , 其能争议是非者 , 李鸿章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上)所指的也是他反对弹劾李元度一事 。由此可知曾、李相知之深和这件事虽有负面影响 , 但也有积极的正面效果 。这说明:真正干大事业的人 , 是不会在乎下属提意见的 , 即使提错了 , 只要愿意改正 , 就是好同志 。大政治家就应该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各种个性的人物 , 就应该具有不同凡响的大气魄和大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