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活埋古代战争坑杀战俘还有另一个意思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 。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带进行战略决战 。长平之战从根本上削弱了秦国的的强劲对手赵国,也给其他诸侯国以极大的武力震慑 。传统说法是,赵国战死者5万,投降被俘者40万,而被俘者全部被秦军坑杀 。
作为古代军事史上的大型战事,长平之战显然不是虚构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赵)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 。……(白起)乃挟诈而尽阬杀之” 。
网络配图
【不只是活埋古代战争坑杀战俘还有另一个意思】其实,不止长平之战,历史上坑杀战俘的事件不胜枚举,而且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发生 。秦时的“焚书坑儒”,460多个儒生全部“坑杀”;项羽也曾“坑杀”新安的20多万秦军降卒;三国时期,曹操将一支投降的袁军士兵“尽坑之”……
古人对“坑杀”似乎情有独钟,对待战俘动不动就坑一下,毕竟这种方式对敌人有极大的威慑作用 。
当然,关于坑杀很多人简单的理解为活埋 。如长平之战,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久而久之便成为了白起“活埋赵国40万战俘” 。其实,这种理解是站不住脚的,专家对活埋40万战俘质疑不断 。
网络配图
活埋,顾名思义挖个大坑将人埋进去完事,而是将人埋入土中,有时候也把头露在外面 。这样做的确有很大的威慑作用,但费时费力,40万俘虏又如何处理的完?秦军即便也这么做,很可能是活埋一批,警示一批,而不是全部的进行活埋 。
同时,长平之战遗址考古发现,士兵尸骨纵横交错,但大都有遭砍、射的痕迹,还有仅有躯干而无头颅,这也间接说明这些士兵都是被杀死后掩埋的 。不仅如此,考古还发现,埋葬赵军士兵的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 。我们口口相传的“白起坑赵”似乎也是半个伪命题 。
网络配图
所以,坑杀理解为活埋纯粹是词语上的望文生义 。相反,我们从字面上推敲也有不同的理解 。在《史记》“坑”往往作“阬” 。二者虽然都有把人活埋的意思,但“阬”却多了一层“ 陷害”的意味 。长平之战白起“挟诈而尽阬杀之”,显然更倾向于白起“诈”为之 。至于说成坑杀多半是故意,其目的就是增加心理压力,威慑对方,警示六国 。
从这个逻辑上讲,项羽“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 。”也主要表达侧重采用不光彩的军事手段,而不单单是活埋这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