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历史保安族形成与发展史介绍

保安族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 , 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大多数人兼通汉语 , 通用汉文 。“保安”系本族自称 。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 , 而被称为“保安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于1952年根据本族自愿 , 定名为保安族 。
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 , 根据传说及其语言特色、人种特征和生活习俗 , 一般认为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 , 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 , 同当地蒙、藏等各族长期交往 , 自然融合 , 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 , 据1954年语言调查认定为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
保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 。保安族做面食的技术高超 , 油香、馓子、锞锞、凉面皆为西域民族的传统美食 。
保安族原先居住在青海同仁地区 。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 , 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 , 成为蒙古军队驻扎的重要军事据点 。一些蒙古军队和“探马赤军”中的中亚色日人就地驻扎屯垦 , 被称之“守边防番”和“营伍人” 。元世祖后期 , 将“探马赤军”编入民籍 , 成为民户 。从此在同仁戍边屯垦的军士 , 成为保安族的先民 。明洪武时 , 建有保安城、下庄和尕撒尔 , 称“保安三庄”;周围的土、藏族人称保安人为“黑黑”即回回 , 约在清咸丰末年到同治初年1858年至1863年 , 保安人被迫离开青海同仁保安地方 , 迁到甘肃河州大河家地区 。保安人迁徙原因有诸多说法 , 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强制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人改信喇嘛教而被迫迁徙 。
保安人在头人舍力布、力保山尕、夷拉西、尕拉孜等商定迁走时 , 遭到玛巴部落、尕寨东部落联络五坊头和其他部落的攻击 , 玛巴部落、尕寨东部落等部落乘夜包围保安城 。居城的部分保安人罹难或被俘 , 大部分仓皇出逃 。藏族郎加部落的红布安古哇、阿克华里旦、阿克力率众从保安城后的烟洞山下来 , 把保安人从北塬水洞拦应而出 , 同下庄保安人一起 , 翻过多曼尔山 , 通过郎加部落地界 , 一直护送到尕楞口以东 。
直到解放后 , 干河滩和梅坡的保安人仍把郎加人称作“阿旺仓”救命恩人之意 , 有时请来款待 , 保持着兄弟民族间的传统友谊 。居住在隆务河西岸尕撒尔的保安人亦在马牙拉、马三高、马十六等率领下 , 得到土族哈仓那卡部落的护送 , 舍弃家园 , 到循化街子——带落脚 。保安人到循化地区后 , 被撒拉人分别安置在苏只工、查家工、街子工和查汗大寺工 。
【保安族历史保安族形成与发展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