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与顾雍的对话是什么?

舌战群儒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
顾雍:孔明,想效仿苏秦张仪,用三寸肉舌扫平东吴吗?
孔明:万万不敢.足下只知苏秦张仪乃能言善辩之士,却不知,他们亦真豪杰.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安邦定国之功,绝非恃强凌弱、避死贪生之徒.而时下有人,一听说曹操拥军百万,且不问虚假真实,即刻欲叩首乞降.这等人还敢笑苏秦张仪吗
顾雍:孔明以为,曹操何许人也?
孔明:汉贼,天下皆知,又何必问
顾雍:此言差矣.汉传世四百年,天命已尽.如今,三分天下曹操已得其二,剩下其一,也暗怀归心.刘使君不识天命,逆流而行,安能不败啊
孔明:足下此话,真是无君无父不忠不孝之言.人生于天地间,当以忠义为本,我等既为汉臣,就当与贼势不两立,大汉已传世四百年,为何不能再传四百年?如果不能,就是因为有了足下这样无君无父之人,坏了大汉天下也
(顾雍一哼而退)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
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 。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 。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 。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 。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 。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 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 。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