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五大原因:融合了两家之长

提起王羲之就不得不提到《兰亭序》 。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四十二人雅集,作“流觞曲水”之戏,二十六人作诗 。王羲之被众人首推作序,当时王羲之有点微醉 。《兰亭序》手稿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个字 。
通篇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画映带、气脉贯通,其笔法、结构、章法都完美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王羲之一生先后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如:《近徐公帖》、《十七帖》、《姨母帖》、《丧乱帖》、《快雪时晴帖》、《松仁集圣教序》等等 。正因这些作品奠基了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地位 。但成为“书圣”有多少因素呢?
(一)时代因素和家族因素
魏晋时期,艺术开始觉醒,它首先表现为人的觉醒 。当时一些上层人士或士族文人,不满于沉闷的社会现状 。当时士族文化的觉醒,给王羲之艺术活动注入了强大活力 。士族文化是以反对儒家名教和谶纬神学的禁锢为前提,整个思想呈自由解放的趋势 。他们在言行上的表现为重感情、重个性、重精神风度、气质神韵 。他们往往远离朝廷、寄身于山水之间,在大自然寻求自由与快乐 。曾巩《墨池记》“方羲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他“徜徉肆恣” 。尽管当时他们的手势拂尘,口吐玄言,然而实际上他们是借老庄之说反馈自然,来展示各自的才智、品鉴彼此的风采;他们看起来是遁世的,消极的,实际上他们开拓了自然美的新领域 。这种标新立异的精致、脱俗就凡的言行、超逸萧散的艺术风度,就是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也就是所称的“魏晋风度” 。书法艺术是以其抽象的形式,将人的精神世界外化,也就是以这种形式为表现人的精神的载体,使超逸自若的精神与流美悦目的形式统一起来 。因此,他成为了反映书家审美精致一种最理想的方式,魏晋时期写字已不再是仅仅为树碑立传,而是随咏叹感,抒发情致最佳形式 。说魏晋南北朝是艺术觉醒的时代 。它有三个标志:创作繁荣,出现一大批有功力的书法家,有较高水准的书法理论 。
王羲之生平: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玡临沂人,303年-361年,享年59岁 。
王羲之书法成功,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氏家族在政治上地位显赫 。王羲之祖父王正,曾任尚书郎 。叔祖王澄任荆州刺史 。父王旷做过淮南、丹阳等地太守,曾参与朝廷大计,是晋王朝南迁的策划者之一,羲之的从伯父(丛,指堂房亲属)王敦、从父(叔)王导地位更显赫 。王敦为扬州刺史,荆州、扬州因为江防重镇,在晋王朝南渡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敦后拜侍中至丞相,王导官至太傅,拜丞相 。从父王廙官至南将军,荆州刺史 。王氏家族中,从将军、尚书到刺史丞相,位居要职高达二十多人,当时就有“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之说法 。而且王氏家族书法人才济济而蜚声书坛 。其父王旷善书法 。宋朝陈思《书小史》称其善行、隶行 。明朝陶宗仪《书史会要》称:“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笔法于卫夫人,以授羲之” 。王羲之从小学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而且家教甚严,据史料记载他七岁开始习字 。据《书林纪事》记载:王羲之十二岁时见前代笔论于其父旷枕中,窃而读之 。……旷语大纲,羲之学功日近,卫夫人见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也 。近观其书,便有老成之智,因流涕曰:“此子必蔽吾书名矣 。”羲之从伯王敦“工书,得家传之学,笔势雄健”,《宣和书谱》 。王羲之从父(叔)王导(276-339年)工行、草书 。羲之从父王廙(276-322年)书法成就最高,“能章楷,谨传钟法”(羊欣《采古今能书人名》) 。王羲之丧父之后,受到其照顾与培养 。王僧虔称:“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华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廙肩吾称:“王廙为右军之师”(《书品》)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即有王廙原话:“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 。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出画法 。”